清代制瓷业的发展--嘉庆时期

  清代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盛世以后,从18世纪末开始走上下坡路,我国制瓷业也急转直下。嘉庆和道光时期虽承乾隆余绪,但品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及乾隆盛世,逐步走向衰弱的趋势。综观其制瓷技术.无论是器型还是纹饰题材,都以前朝作品为蓝本,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庆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时与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有“乾嘉不分”的说法。嘉庆的精品如不看款识,很容易与乾隆器相混淆。

  乾隆帝去世后,嘉庆皇帝利用国殇的机会,力图振作,希望一扫乾隆晚年官场享乐腐败的风气,于是一方面惩治贪官,一方面减缩政府预算,官窑瓷器自然成为削减的项目之一。嘉庆四年,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一万两银减为五千两;嘉庆十一年,又降到了两千五百两;嘉庆十五年十二月,更下令终止了御窑厂的运作。因此,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嘉庆官窑器很少。嘉庆后期,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员兼管,制瓷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

  一、青花

  嘉庆官窑青花比例较少,早期的青花完全是乾隆作品的再版。胎骨初期尚佳,以后渐粗松。修胎欠精,器物底足粗壮,但厚薄不均。釉有青白和浆白两种,有逐渐变薄趋势。只有个别的官窑作品釉色厚润、形如青玉,和雍正官窑青花相似。民窑器釉层均较薄,大器、粗器有“荞麦地”及“波浪釉”现象。

  嘉庆朝的青花颜色大多深蓝,也有浅淡闪灰或稍微鲜亮点的,比较稳定,不晕散,但细看青花纹饰不像前朝的青花有下沉感,而是飘在釉面上。白描青花渐多,工致的纹样安排繁密、青色淡雅、具有特色。粗陋的显得简约、画法随意、青色浓暗。有些器物在勾莲纹中绘双勾填色“喜”字。这种装饰流行于清后期,延至光绪、宣统,总的趋势是越晚的“喜”字越大。豆青釉堆粉青花在民窑中较为盛行,这种堆粉青花于康熙时出现,嘉庆产品堆粉较厚,使得青花在白地上更加明显。

  嘉庆时流行的纹饰有夔凤、婴戏等,其他常见的纹饰还有云龙、龙凤、团风、松鹿、锦鸡牡丹、山水、八仙、仕女等等。官窑青花瓷纹饰沿袭乾隆,花卉纹有两种基本绘制方法:一是单线平涂,另一种是单线平涂后点染,平涂用淡笔,点染时用浓笔。后一种是仿明初青花,但嘉庆朝青花上的点染方法已经是十分机械的程式化工艺,和前朝相比缺少艺术情趣。嘉庆官窑瓷器以日用器物为多,流行成套餐具、盘、碗、汤盆、温锅、茶具、罐、炉、五供、马蹄形杯、格盘、水仙盆、上品、赏瓶等。

  二、粉彩

  嘉庆延续了乾隆时期的风格,但已比乾隆朝器物逊色得多。延续生产的乾隆粉彩产品以色地勾莲器皿为主,如各种色地勾莲夔凤纹的各式瓶、罐、壶、盘,以及黄地勾莲白里飞蝠纹碗等。嘉庆官窑中的黄地粉彩花卉大盘、黄地粉彩开光题诗茶壶、粉彩百子图碗、粉彩人物纹笔筒等仍有乾隆粉彩瓷的遗风,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百花纹,花团锦簇,追求近乎村俗的富贵与繁华,虽无深沉的艺术境界和高超的技法,却能赏心悦目,符合中国人富贵祥和的人生追求。

  在装饰上也沿用乾隆时的一些工艺方法。轧道工艺常见于嘉庆的粉彩圆器上。在琢器上也喜欢用缠枝“洋花”做色地装饰,器物口沿和足边用料彩、金彩作边饰,在腹部做龙纹或人物的凸雕装饰或腹部开光。以胭脂红地彩绘或胭脂红地开光,在嘉庆朝被广泛运用。

  嘉庆粉彩官、民窑产品区别主要在纹饰上。官窑主要以各种色地花卉、花蝶、花鸟、八吉祥、云龙、夔龙、夔凤等吉祥纹饰。民窑则以白地粉彩瓷器为主,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风景瓷画,如“庐山十景”、“西湖十景、“萧山八景”等,并常附墨书诗句,这种粉彩多作为游览风景所出售的纪念品。人物画中出现了以《无双谱》人物或历史人物为主题的画面。其多画在酒杯、盘或碗的内壁外壁,所绘的人物数目不多,人物旁边均墨书人物的姓名和小传。

  嘉庆粉彩中不可埋没的新作,主要表现在器型上。新创的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圆筒状,筒身挖几个不同形状的孔作为装饰。余处绘以粉彩纹饰。折沿洗较为新颖,其特点是洗沿较宽,沿上有二十几个透空圆孔,沿下带金彩环饰,洗壁比康熙时深,洗心绘粉彩花蝶或婴戏纹饰;也有不带圆孔的折沿洗。

  嘉庆粉彩的官窑款式基本上沿用乾隆时的写法,以篆刻为主,用青花、红彩或金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字体规整、结构严谨。值得提出的是嘉庆民窑款识,常见一种青花篆书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笔画不齐均由六字的半边字组成,草率松散,还不易识别。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