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制瓷业的发展史概述(二)

  二、钧窑器与艮岳山

  钧窑是以生产蓝色乳浊光釉和铜红窑变釉组成的红蓝相间的钧红釉而闻名于世的。它的红杂以蓝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并非纯正的红色,但仍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为元、明、清各代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钧窑瓷不仅釉色凝练,还有典雅端庄的造型、厚薄相济的胎骨,以及雍容浑厚的气度,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代名瓷。

  其实,钧窑最初仅是烧造民间用瓷的普通窑场,后宋徽宗看中了它的釉色,便命在河南禹县城北八卦洞一带建立官窑场,并抽集民间窑场的优秀工匠,专门为宫廷烧造用具,其中以烧造花盆为大宗。那么,钧窑为何要生产如此多的花盆呢?原因在于:宋徽宗为“皇嗣繁衍”而听信了方士的话,于政和七年用人工堆起了一座"艮岳山”,取寿比南山之喻和祈仙求道之意。山上“山林石壑日益高深,亭榭楼观不可胜数,四方花竹奇石,咸萃于斯,珍禽异兽无不毕有”。所以,钧窑烧制的各式花盆和盆奁,可能就是为艮岳山中放置花木所用。1125年,随着金人攻入汴京,艮岳山也遭到了破坏,因而专门为其烧造陈设器的钧窑也衰落了。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仍不断进行模仿,试图再现它的风姿。

  三、官窑瓷与宋室南渡

  宋代官窑大约出现在北宋晚期,其产生与当时的帝王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宋代官营手工作坊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集历代名瓷精粹于一身,在北宋朝廷的直接控制下,以古代商周青铜造型为摹本,以肌素无华的青釉为饰,使烧制的瓷器成为陶瓷史上的旷世佳器。从传世器物上看,北宋官窑在生产上确曾受到汝窑影响,如裹足支烧、釉面的开片装饰,但也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其器物釉色以粉青色居多,其次有翠青、天蓝、天青等多种色调。釉面清晰可辨的冰裂纹,疏密有序,口沿露胎处往往呈深赫色或黑色,世人称之为紫口铁足。其最突出之处还在于器型硕大、造型古拙质朴和釉色匀浮青翠。

  宣和七年秋,宋室南渡,修内司窑成为南宋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官窑。它只烧造一些宫廷日常所需要的瓷器,器型主要有盘、碗、杯等。也有一定的陈设品,其质量高于其后建立的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的另立与当时浩大的皇帝祭典仪式有关,是由于南宋政权在渡江之后,受财力、物力的限制,祭典所需的器物已舍弃昂贵的铜器、玉器,而转用陶瓷器、竹木器代替。郊坛下官窑的瓷器质量高于一般的民窑,但由于受时间紧、数量大的制约,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往往低于专门烧制御用瓷器的内修司官窑。

  第二节 宋代的窑系

  窑系是瓷窑体系的简称。在民间众多瓷窑中,以一个窑口为代表,产品的胎釉成分、工艺、造型、釉色、装饰诸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一批瓷窑,往往会被划分为一个窑系。窑系的区分主要是根据各窑产品的工艺、釉色、造型和装饰的异同而定。

  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制瓷业百花争艳的时期,瓷窑遍及南北、民窑迭出、品类众多,出现了闻名于世的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后来这些瓷窑由于各有特色,先后被官府选中,为宫廷烧制部分宫廷用瓷,具有了半官半民的性质。同时,随着宋代陶瓷作为商品开始流通,各窑系的产品相互影响,出现了工艺技法的借鉴与效仿,使得瓷器制作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由此出现了一批以某些大产瓷区产品为代表的瓷窑系。

  第三节  宋代饮茶风尚与瓷器

  在宋代,饮茶之风很流行,统治阶段和有闲阶级盛行“斗茶”,而且宋徽宗赵佶就常与上层臣僚“斗茶”。

  而且,茶色既然贵白,那当然是以黑盏相配最为适宜,所以“斗茶”风尚的盛行,使得黑釉盏的烧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黑釉是以它的黑色釉面而闻名遐迩的,人们常为它那种神秘的、深不可测的乌黑色彩所倾倒。

  那时,兔毫及鹧鸪斑盏最为饮茶家所喜爱。玉毫、兔毛斑和兔褐金丝都是兔毫盏的别名。其出自福建水吉县,盏底刻有“供御”和“进瑾”的字样,是专为宫廷烧制的茶盏。

  当时,曲阳定窑的黑盏色黑如漆且胎土洁白,论质地远较兔毫为优,距汴梁又近,可徽宗为什么要舍近而求远地用建窑兔毫盏呢?那就是因为它胎薄,薄则茶易冷,茶冷则水痕易退,这对于斗茶来说是符合要求的。除此之外,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也大量烧制黑茶盏。近些年来,各地都发现了不少烧黑盏的瓷窑,如四川、广东、福建等地,这充分说明宋代饮茶风尚是全国性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