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名称】北朝青釉莲花尊 【类别】瓷器 【年代】北朝 【文物原属】原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陪葬品 【文物现状】1948年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
北宋 龙泉窑淡青釉刻覆仰莲瓣纹五管瓶 尺寸:高28.3cm;底径9.7cm 简介:五管瓶,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十管,十五管等多种制式。 这件五管瓶,较之全国各大博物馆所藏的各式五管瓶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兼具了器形更为规整,工艺更为精美,施釉更为厚润淡雅,品相更为完好四大优势。 瓷器盖刻菊瓣纹,以一结子石...
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
青釉熊形灯 三国吴,高11.5厘米,口径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似兽形器,由灯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心,前足扶头,后肢紧缩,头顶灯盏。承盘折沿直壁,平底。幼熊着衣,衣上刻有布纹,如宠物,温顺可爱。通体施青釉,釉色土黄,胎体灰白。整个器物造型生动别致,比例和谐,既美观又实用。 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
直口斜肩,施青釉,扁圆腹,下有三兽首足。腹背有夔龙提梁,肩部一端贴兽首形流,流为浅孔,与器腹不通,纯作装饰,另一端贴饰一兽尾与之对应。圆形顶盖子口,半圆形钮,周围饰有两周“S”形纹。口沿至肩部划有重复的水波纹,其间以五道弦纹相隔。纹样繁而不乱,整体造型美观,工艺精巧,仿同形铜器,形象逼真。 真正成熟的青瓷于东汉晚期出现。这种青瓷首先发现于浙江上虞县小仙坛。东汉青瓷通体施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御用瓷器。 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
卵白釉即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釉质较浑浊,温润较不透明,色白微青,颇似鸭蛋壳的色泽,有一些卵白釉印花瓷器,器物上有“枢府”字铭,一般也称卵白釉为枢府釉,枢府釉涵盖在卵白釉范围内,故称卵白釉,更为准确。 在元代卵白釉带铭文的瓷器,一般属于官窑器,是官府为一定的用途定烧的。 我们通常见到的有:“枢府”铭,是“枢密院”的定烧器;“太禧”铭,是专掌祭祀的“太禧宗礼院”定烧器;“玉”...
康熙晚期,釉下彩突破了传统青花与釉里红两色的格局,发明了釉下白彩和淡青彩,并成功地饰于同一器物上。这种新出现的装饰技法,俗称为“釉里三色”。 康熙“釉里三色”,是以素白坯为地,用竹刀先“刻划”出主题纹饰轮廓后,再根据需要在纹饰上填绘铜红色料与钴料着色的釉里红和青花;豆青为铁的呈色,通常用来填绘山石。康熙“釉里三色”,由于采用了胎体“刻划”与釉彩“着色”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器物表面纹饰均凸凹起伏...
在明清民窑瓷器中,绝大多数都是为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需要而制作的碗、盘、瓶、罐之类的产品,从质量上说,它们不能同官窑器相比,甚至不能同专为达官贵人生产的民窑高档精品瓷相比,因此在制作工艺上也是简单粗糙,以节约成本。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为了竞争和销路,民窑大路货的产品也在不增加生产成本和工艺难度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出现了少量的特殊品种。这些特殊品种尽管没有成为主流产品,但它为我们研究瓷器制作工...
钧窑为宋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它在唐代的颜色釉基础上发展而来。唐代窑址设在下白峪,以烧制黑釉、茶叶末釉和褐黄釉为主,胎体相对厚重,器物内壁满釉,外壁只施半釉,器形多为碗、钵、罐。至北宋时期,由于宋徽宗对于钧窑瓷器的推崇,在禹州设置官窑,烧制宫廷用瓷,并诰封“神钧宝瓷”,钧窑自此勃兴。其地域上以河南禹县为中心,窑址几乎遍布北方重要产瓷区,包括临近的临汝、宝丰,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 ...
釉下彩:顾名思义就是釉下加彩,也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它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釉,人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 1.青花 青花是用含钴料在瓷坯上彩绘,施透明釉经高温焙烧,呈现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绘装饰,有素雅恬静之美,最早见于唐代。成熟的青花瓷器当出自元代晚期景德镇窑工之手。元代青花多数是在白胎上画花...
瓷器的彩按照与底釉的上下层关系,可分成三大类:釉下彩、釉上彩,釉上釉下双层彩。其与瓷器的纹饰密不可分,是彩瓷的重要装饰方法。彩瓷的底釉又可分为无色透明和带一定色泽的,所以不同色泽的底釉和上述三种瓷彩工艺结合起来,便变化出了数以百计的彩瓷品格,使其成为瓷器世界里的一个庞大家族。不论是色调柔和淡雅、有粉匀之感的粉彩,还是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的珐琅彩,或是体现着东方艺术静谧内涵、幽菁高雅的青花,都显示...
钧釉是窑变釉的杰出代表,创烧于宋代的钧窑。其特点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据分析,这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里现美丽的蓝色乳光;又由于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与天兰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它的变化万千,绚丽多姿的色彩。此外,钧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较大,釉中有所谓“蚯蚓走泥纹...
黑釉 黑釉瓷器的烧制始于东汉的早期越窑,但其色不纯。东晋至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亮、釉层均匀、亮黑如漆,显示出较高水平。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的瓷器,其釉料中氧化铁的比例为8%-10%.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左右,瓷釉即呈黑色。 我国古代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唐代以前属石灰釉,唐代以后...
黄釉 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故又称铁黄,分高温、低温两种。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其中寿州窑瓷器的玻璃质釉透明光润,开小片纹,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