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釉色-黄釉、白釉

  黄釉

  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故又称铁黄,分高温、低温两种。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黄釉最早出现于唐代,当时安徽淮南寿州窑、河南密县窑等都烧黄釉,其中寿州窑瓷器的玻璃质釉透明光润,开小片纹,釉色以黄为主,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茶叶末釉。明代的黄釉有新的发展,洪武时的老僧衣即茶叶末的衍化;始于宣德的浇黄,更是明代杰出的黄釉;嘉靖以后,又有鱼子黄、鸡油黄等。

  娇黄

  明弘治时期,黄釉的烧制技术纯熟,釉面光亮平整、色调纯正,色彩淡雅又显娇艳,似一泓清水,又像鸡油一样娇嫩欲滴,故有“鸡油黄”或“娇黄”之称。以浇釉法施釉的弘治黄釉,又有“浇黄”之名。浇黄釉呈色稳定,釉面匀净,透明度较好,传世品的弘治黄釉罐、碗、盘等陶瓷日用品的灿色几乎没有差异,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

  蜜蜡黄

  蜜蜡黄因釉色与蜜蜡相似,故名。康熙时蜜蜡黄釉层透明,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色釉厚,浅色釉薄,有细小开片。蜜蜡黄大多用来绘制瓷器上的图案。

  蛋黄釉

  蛋黄釉出现于清康熙年问,因色如鸡蛋黄而得名。与蜜腊黄、浇黄的釉色相比,显得淡而薄,滋润无纹片。康熙时黄釉色泽微重,釉层透明。雍正时的蛋黄釉为浅淡含有粉质的乳浊釉,是最成功的黄釉品种。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使釉汁混而不透,呈色嫩淡。

  鳝鱼黄

  鳝鱼黄为结晶釉的一种。配釉时用长石少许,并加少量的镁,经1300℃的高温氧化焰烧成。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像鳝鱼的皮色,故名“鳝鱼黄”。明代就有鳝鱼黄的名称,《陶雅》说“鳝鱼皮以成化仿宋者为上”,说明宋已有之。清代前期的官窑也有意仿造,康熙时臧窑有蛇皮绿、鳝鱼黄等品种。

  白釉

  白釉是陶瓷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但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从唐代邢窑出土实物看,白釉瓷器釉面均匀纯净、洁白光润、玻璃质感强,确有“类银似雪”的效果。宋代烧制白釉瓷以河北定窑为代表,明代永乐时期白釉烧制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白釉温润如玉、胎体薄如卵壳。

  卵白釉

  卵白釉是一种色白闪青、釉质凝炼不透明的高温釉,由于釉色近于鹅卵色泽,故称“卵白釉”。这种釉的形成是由于釉中含微量铁,且钾、钠的成分增多,钙含量低所致,是元代景德镇湖田窑工匠的创新之作。卵白釉的烧成为明永乐甜白釉的烧制做了技术上的铺垫。

  甜白釉

  甜白釉是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年间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宣德时期的白釉“汁水莹厚如堆蜡,光莹如美玉”,为一代绝品。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清时代的斗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础上,才能显示出它的鲜艳色彩来。

  象牙白釉

  象牙白即明清德化窑的纯白釉。因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特别低,而氧化钾的含量不特别高,再加上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釉色特别纯净。从外观上看色泽纯正、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欧洲人又称这种釉色为鹅绒白、中国白。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