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位于磁州地区的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实现了由陶到瓷的飞跃。磁州窑的瓷业生产历史源自南北朝,历经隋唐的发展,至宋金元达到鼎盛,明、清仍延烧不断。磁州窑传播广泛,影响深远,蜚声中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磁县境内的漳河流域和峰峰矿区境内的滏阳河流域。其中,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是磁州窑遗址中面积最大、地层最丰富、最具典...
辽代釉陶三彩套盒(如图)由两件浅盘组成,高4厘米,口径15厘米。浅盘为子母口,浅腹,八曲花瓣形高座,高座表面装饰印花牡丹花叶纹。浅盘大部分上施黄釉,牡丹花上施白釉,牡丹叶上施绿……辽代釉陶三彩套盒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辽三彩即辽代生产的低温釉陶器,不仅限于黄、绿、白三色釉,绿、黄单彩器也很有特色。辽代釉陶器的生产,既有专门的窑场,也有专烧釉陶的窑炉。辽代窑场,目前发现有赤峰缸瓦窑、林东南山...
雍正黄釉瓷的数量上不及康熙朝,下不如乾隆朝,然而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中却是最受欢迎的。雍正黄釉瓷的成交价位一直排在清代单色釉瓷的前面,这都表明雍正的黄釉价值,人们对雍正单色釉的认可。 清代黄釉瓷烧制最好,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雍正一朝。雍正黄釉不仅在于此时期的黄釉瓷造型完美、做工精细、胎薄、质细,更重要的是此时期在釉色上有所创新,烧制出了多种新釉色。雍正黄釉总体上看釉色温润、晶亮;器型工整、端正...
这件酱黄釉雕瓷云鹤图笔筒,高11.8厘米,直径7.6厘米,表面雕刻了十朵云、三只鹤。所雕的十朵云,呈蝌蚪状,圆圆的云头都拖着长长的尾巴。所雕的三只仙鹤,则有三种不同的飞行姿势:一只鹤的头伸向天空,双腿下垂,正向天空高飞;另一只鹤的头伸向前方,双腿向后,正展翅向前飞翔;还有一只鹤的头和身体呈扭曲状,头在下,双腿在上,正在天空盘旋。三只鹤的形象生动、逼真,很有艺术感染力。 该酱黄釉雕瓷云鹤图笔筒...
香薰,亦称薰炉,始创于汉代,是古人用来焚烧香料,驱邪避恶,净化居室环境的用具。唐以前的香薰多为青铜和青釉器。至宋、金时,随着制瓷业的发展,香熏则多为瓷制,五大名窑及其他窑系均有大量生产。而金代磁州窑生产的白釉黑花香薰,则造型古朴、沉稳,绘画自然、随意,线条流畅、粗犷,具有较鲜明的时代和民族特征,为当时香薰中的佼佼者。 金代磁州窑白釉黑花香薰制作工艺为上下两部分粘接而成,上半部为盛放香料的筒和...
这件祭蓝釉赏瓶(见图)高33.5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11厘米,完好。喇叭口长曲颈,瓶肩隐现三道弦纹,鼓胸敛腹外撇圈足。瓶内颈和外壁施祭蓝釉,瓶口白边内外截釉整齐。外底和瓶内施淡青白釉,泥鳅背圈足,胎质洁白细腻,对光斜视见乳白色的“糯米糕”光晕,这是雍正官窑的重要特征。圈足有略显淡黄的“火石红”,外足底迎光侧视釉面,隐现波圈纹和跳刀痕,并且呈现底中心高的“伞尖点”。 综合鉴定,该瓶是雍正...
绿釉以氧化铜为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助熔剂的低温釉。汉代低温铅绿釉陶的釉料中就含有2.6%的氧化铜。宋、金除烧制低温绿釉陶器外,还烧制绿釉瓷器,如磁州窑、吉州窑、定窑等,定窑所烧制的绿釉瓷器又称为“绿定”。元、明绿釉器有孔雀绿釉,明还烧造瓜皮绿釉器。清康、雍、乾时期绿釉器的烧制达到鼎盛,色调丰富,有郎窑绿、瓜皮绿、西湖水、孔雀绿釉等。今介绍镇江博物馆收藏的一组绿釉瓷器,以飨读者。 图1...
高温祭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新品种之一,它是明代祭蓝釉的前身。特点是釉色纯净明亮,有如蓝宝石般晶莹、光艳夺目。元代蓝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音仪)、爵、小杯、盘等。装饰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贴龙、飞凤、海马纹等。饰有白龙纹的蓝釉器仅见于梅瓶和盘。 江苏扬州博物馆藏有一件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元代蓝釉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瓶高43.3厘米,形体高大,造型具有元代梅瓶典型特征,小口、...
黄釉瓷器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一直以来,黄釉都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而黄釉瓷器则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近年来在艺术品收藏市场,在藏家眼中,黄釉瓷器越发娇艳润泽,亮丽可人。或许,在市场的不断发掘下,它的价格终将与其等级相匹配。 黄釉一般分为“浇黄”和“柠檬黄”两种。明清时期...
乾隆釉里红瓷器大多红色偏淡,釉里红色调十分鲜艳的极少。乾隆釉里红器物以瓶、尊、壶等陈设器为多见,官窑器的图案则大多以缠枝莲、云龙、团凤、三果纹为主。后仿釉里红瓷器色调多发黑,有的还呈现出点点绿斑,这是因为作伪者不能准确掌握氧化铜还原的烧制技术而形成的缺陷。
清代康熙时期,釉下三彩的烧制水平达到了历史顶峰。乾隆以后虽然也有烧制,但水平已经大不如前。康熙时期的釉下三彩瓷器工艺复杂,温度不好控制,烧造难度比较大,很难仿制。后仿的釉下三彩瓷器,不仅在胎质、造型和纹饰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最重要的是在纹饰的发色上,大不如康熙时期。在20世纪初期,市场上曾经出现了很多仿照康熙釉下三彩烧制的瓷器,在造型和风格上与真品极为相似,但从表面纹饰上可以...
青花釉里红始于元代,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和以铜为发色剂的釉里红两种工艺结合烧制而成,其工艺和窑火不易掌握。在明代很少有青花釉里红的成功之作。康熙青花釉里红主要是官窑产品。其器型主要有盘、碗、瓶、笔筒、高足碗、摇铃尊等。民窑青花釉里红的烧制工艺也日趋成熟。康熙青花釉里红近年在古玩市场常有出现,仿品青花浅淡、釉里红的色泽发灰黑,呈色不稳定,与康熙青花釉里红相比,色差很大。
孔雀绿釉属低温釉,颜色类孔雀尾毛绿色,故得名。此种釉始于宋代磁州窑,到明代永乐时期,孔雀绿釉已经十分成熟,但有官窑款的完整传世品始见于明成化。明正德时此品种釉色呈色普遍较成化时浅淡。清康熙时,孔雀绿釉再度盛行,雍正、乾隆时继续生产,但少见有釉下青花装饰的,多为单一色釉的祭器及瓷塑和盆奁等陈设用瓷。 清代孔雀绿釉多无款,须把握各朝造型特征及胎釉工艺特征,确定其具体时代。康熙、雍正朝产品大体相同...
任何一件青花和五彩、粉彩都以白釉作底色。白釉的配方各朝各代都不一样,元朝的白釉有白里发黄、白里发蓝。洪武时白釉有青白、青灰、卵白多种。永乐宣德的白釉均为白中泛青,肥厚晶莹。成化时则是白而滋润,厚如凝脂,细腻温润。弘治釉又分为灰青、卵白、亮青三种,在聚釉处闪出淡淡的青色。万历时釉色肥厚莹润,白中泛青较为光亮,釉层薄的有“贴骨釉”之称。厚薄不均为此时之特点。清三代的釉总的来讲是光润细腻,白中泛青者为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