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釉里红 瓷器釉色之一,属高温颜色釉器种,首创于元代。因以铜为呈色剂的釉(含铜0.3%0.5%)施于坯体,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故又称“铜红釉”,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
釉彩是一种彩色陶瓷,是由色料和助溶剂混合后烧制而成。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碗、盘、盆中有许多都是釉彩。 釉彩知识 彩绘 用特制的彩料,在瓷器上绘制图案、纹饰和画面,以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其艺术价值,这一工艺过程,称为“彩绘”。彩绘瓷器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明清两代,为我国彩绘瓷器的大发展时期。 釉上彩 釉上彩,系在已烧好的瓷器...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
瓷器的胎 瓷器主要由胎、釉及彩构成。瓷之美丽关键在于胎。胎是瓷器的体,瓷器未烧前称坯,在景德镇窑业中有做坯(成型)、印坯(正型)、利坯(修整)和挖坯(挖底足)等名称,坯烧成后就是胎。胎土由氧化硅、氧化铝、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主要化学成分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钙(主要是氧化钙)、钠(主要是氧化钠)和镁(氧化镁)。 瓷胎。凡普通之瓷器均属瓷胎,撷瓷粉之精液澄清,融成泥浆,以成胚...
龙泉窑位于浙南,创烧于北宋,质优在南宋,元代大发展。元龙泉产品虽无南宋之精美,但因国内外销售量极其巨大,成为龙泉窑器满天下之兴旺时期。本文介绍的这件龙泉窑粉青釉内外划花贴四鱼盆,就是近年在农村征集的传世品,一件600年前的日用瓷器能在民间代代相传,一直用到现在还基本完好,实在是个奇迹。 此盆高10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15厘米,粉青釉,带边棱板沿。盆内壁模印一周波浪纹,盆底中央模印旋浪纹,...
2006年9月16日,一只描金纹饰局部脱落、壶流根部断裂的元代蓝釉执壶,在北京江洋富通秋季拍卖会上以3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卖成功,创元代蓝釉器市场价位新高。此壶通高26厘米,洗口,束颈,扁圆腹,宝珠顶半凸起壶盖外扣于壶口,通体呈蓝宝石釉色。壶身的腹、流、柄、口部位均用描金工艺分别绘制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龙卷尾拱背为柄,壶腹两面正中模印凸起桃型开光并绘有向上腾...
红釉创于元代而成熟于明朝,永乐时红釉即有“鲜红为宝”之誉,宣德红釉更负盛名,列为皇室祭器品种。正德后红釉烧制技术失传,嘉靖朝祭祀大典无奈以低温矾红釉代之。中断100多年后,至清康熙才再度烧成,遂成名品,故康、雍二朝多有仿宣红釉精品。 在近代可用仪表对窑温进行精准的测量与控制技术出现以前,古代瓷器都用柴窑烧制,对窑温的测量与控制完全由烧窑人员中专门负责火候的“把桩师傅”来掌握和决定。由于全凭经...
墨盒是文人雅士为方便书写,将预先磨制好的墨汁,装在固定的容器里加上丝绵,出行时随身携带。一般认为,墨盒从民国开始出现,主要为铜墨盒。其实从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中,已发现我国先民用小青铜器具盛装墨汁,以方便携带,随时可用。 笔者收藏了一件明代粉青釉褐彩窑变瓷玄武纹墨盒,长13厘米,宽9厘米,高7厘米。墨盒造型奇特,整体为龟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盒盖,表面有凸印龟背纹饰,中部塑有一条盘踞的三角头...
这件剔花壶长颈、撇口、乳状短流,梨式圆腹,矮圈足,曲柄连接肩与颈。壶高15.5厘米。整个造型圆润精美、庄重典雅,其流、口、柄、腹、底的尺寸与衔接都恰到好处,增减分毫而面目全非。它的纹饰剔划更具有大写意的风格,环绕壶腹一周剔划出一幅富贵牡丹图,花枝从底部开始向上蔓延,有两片丰硕的牡丹叶,到了曲柄又向下延伸生出一叶和两朵硕大的盛开的牡丹花。两朵牡丹一侧面一正图,侧面牡丹在柄处,正图牡丹在流处。两朵牡丹...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以铁为着色剂的结晶釉品种,属高温颜色釉类,经高温还原焰烧成。此种釉色古朴雅致,耐人寻味,且又滋润鲜活,最宜养目。 江苏扬州曾出土多件唐代茶叶末釉瓷器。宋、明时的器物中也屡见此类产品。清代雍正时的官窑,有意仿明代成化时期的茶叶末釉,较为成功。从传世品来看,也以雍正、乾隆时的产品最好最多。一般多认为,雍正时色泽偏绿,有茶无末,当时称之为厂官釉。而乾隆时的茶末兼之,黄绿掺杂,故有...
醴陵釉下五彩瓷,创烧于二十世纪初期,是醴陵瓷业宗师继承釉下彩传统烧制技术,融会釉上彩装饰工艺研制并开发的彩瓷新品种,而且由于该产品色彩丰富,无铅毒耐腐蚀永不褪色,驰名全国享誉世界。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盘(见图)高4厘米,口径20.4厘米、足径11.4厘米。敞口弧壁浅腹,浅圈足呈滚圆泥鳅背状。底内施白釉,散布细小汗毛孔和深可见胎缩釉棕眼,显见釉下旋削痕。造型规整,纹饰疏朗,工写兼优,色彩绚丽。瓷...
此壶高30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2.5厘米。器型修长,盘口加盖,高长颈,溜肩鼓腹,下腹敛收至底足,底高圈足内空稍外撇。盖上端刻叶纹,侧面刻斜方格纹,颈部上端刻叶纹,下端一道弦纹。肩上至腹部的第一道弦纹上刻水波纹;第二道弦纹内刻叶纹;第三道弦纹内刻斜方格纹;第四道弦纹内刻三角纹;足外沿上刻水波纹。全器满纹装饰,线条刻划严谨,纹样流畅自然。壶肩上堆贴三只羊,形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寓意着“吉祥富贵...
白釉瓷器已知最早创烧于北朝时期,隋代已趋成熟,唐代更与青瓷比肩于皇宫与民间,故有“南青北白”之誉。两宋时定窑白瓷跻身“五大名窑”与“六大窑系”之列,遂成一代名瓷。元代景德镇承袭两宋影青瓷生产,并进一步创造出釉质更加肥润的卵白釉瓷,为明清白釉瓷奠定了基础。 卵白釉瓷以其釉色微青如鹅卵而得名,其产品分精、粗两类。民间用品大路货胎质粗松;制作工艺粗糙,特别是印花模具刻修不精细,模印效果粗放模糊;器...
水注又名砚滴,是文房用具之贮砚水器。两晋时浙江地区瓷窑烧制有兽形、蛙形、龟形等水注,而这只五代青釉水注的奇特是多么像现在人们想象和议论中的“飞碟”(见图)!不由不使我们敬佩古代制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仅用一只直径约14厘米的五瓣口碗,在碗的内口覆合拱盖,盖上置以圆短管为流,开三角形孔为进水口,并在盖上贴饰铺首作美化,整器(除圈足外)施以青釉,一只简约、丰满、扁平而状若“飞碟”的水注即展现在人们...
辽代的制瓷手工业,是辽代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唐、宋以来,受中原地区汉民族陶瓷文化的影响及工艺技术的传播,以及当时的契丹民族已经从流动的游牧生活方式转向以种植农作物和圈畜以食粮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量的饮具和容具等陶瓷制品,陶瓷手工业便应运而生,并逐步完善。据有关资料分析,这尊绿釉菩萨造像,是由北宋早期大辽国赤峰窑烧制而成,通高38.5厘米(包括莲花宝座),菩萨身高33.5厘米,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