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笔者收藏了一只宋黑釉描金梅花双凤盏,此盏小巧玲珑,高3.8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3.2厘米,制作灵感应当来自吉州窑名品剪纸梅花双凤盏。 描金毫从盏心向外四射,恰似万道金光光芒四射。左右一对凤凰,凤首向下(心)展翅飞翔,形成美丽的双凤朝阳,三朵梅花排成一行,点缀盏壁。看后叫人拍案称奇。此盏描金笔法精细,金色千年不褪。凤凰和梅花留白形式巧夺天工,充分展现了宋代工匠的创造智慧。 同类的...
紫砂茶叶罐和紫砂壶是一对孪生兄弟,它是与紫砂壶一起产生并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紫砂茶具之列。在清代的紫砂茶具中,特别强调装饰性,除了传统的素面素心和刻铭题画之外,又出现了加彩挂釉的紫砂茶具。紫砂茶具加彩挂釉始于何时,众说不一,但从传世的紫砂器物看,以华凤翔加彩汉方壶为最早。华凤翔为清康熙时人,因此加彩挂釉紫砂器应出于清康熙时期。现将笔者收藏的几件加彩挂釉紫砂茶叶罐介绍如下: 天圆地方罐(图1...
该砚滴高5.5厘米,长8.5厘米,宽6厘米。母蛙体态丰硕,昂首注目,警觉地注视着前方,蛙背上落一片荷叶,伏有一只嬉戏幼蛙。母蛙嘴部有出水圆孔,背上荷叶边微卷起,叶片中心隐藏一进水孔,且能控制出水大小。其构思精巧,实用功能与器物造型完美相结合,为研墨滴水之用,是砚台配套器具。 其制作手法为手工贴塑捏制,采用浸釉法,以手指捏住蛙型器底足部位,将器物浸于釉水中而后提起晾干,入窑烧制成器。该器底边露...
此器通高38.5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13厘米。唇口、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收,近底处微撇,斜削成圈足。足底露胎,刮痕粗显,胎质坚硬,色呈浅灰。唇口及器里刷黑釉,外壁罩白釉,色泽乳白微黄。腹部棱形三开光内绘褐彩人物纹与花卉纹。造型、纹饰系元磁州窑之典型器,其中一开光内的花卉纹为彩绘加刻花,属磁州窑中颇负盛名的装饰技法。 白地黑花彩绘,为宋代磁州窑的时代风格,其黑与白,色调对比非常鲜明。而...
此壶高8.3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8.5厘米。 器造型端庄,釉汁莹润。肩至上腹部压印由菱形网格纹组成的宽带纹与倒三角图形,主题图案为堆贴朱雀、双凤、仙人骑神兽、辟邪的模印纹。纹饰规整,小小菱形网格中,细如游丝的十一根纵横线条(横五纵六)根根清晰,为同类纹样中少见。而三角形图案之美,主题装饰之精湛,亦为同期青瓷中罕见。 “唾壶”,即“渣斗”,属卫生用具,因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
钧窑定名较晚,而这种瓷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在唐代鲁山段店窑及郏县黄道窑就已出现带有窑变斑彩的作品,到北宋烧出天青色釉米色调带有自然窑红、紫等多种色泽的变彩青瓷后愈加精彩而被宫廷认可,作为贡瓷走入宫殿,此时钧瓷达到其顶峰;以河南禹州为中心,扩展河北、山西等地,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窑系“钧窑瓷系”。一般器物釉质肥厚,常常在釉面下出现不规则地流线,俗称蚯蚓走泥纹,有的滞留着气泡造成的凹痕,俗称桔皮棕眼。 ...
河南省唯一一处陶瓷类大遗址项目——汝州张公巷瓷窑址发掘取得新进展。22日,记者从河南汝州市文物部门获悉,截至目前,考古团队已发现了大量明、清、宋、金时期的瓷片,其中就有珍贵的张公巷瓷片,大量与烧窑相关的窑具匣钵、釉料原料、坩子泥等先后被发掘出。 张公巷窑址位于汝州市区东南部,与西北唐宋时期的汝州州衙遗址遥遥相望。据文物专家介绍,这是一处北宋宋徽宗年间的御用瓷窑遗址,也是我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
文房四宝之一的笔洗是收藏家热衷的珍品。哥窑笔洗因数量少而受到收藏家喜爱。 鉴别哥窑笔洗除了看釉瓷,应仔细观察胎骨上的“火焰红”与“跳刀痕”。现代有多种仿冒品,但对于彰显制瓷工人技艺与功力的“跳刀痕”却难以模仿。 哥窑上品釉面光泽莹润 收藏爱好者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笔洗。它浑身布满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裂痕。收藏专家黄浩全说,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的主要...
陶瓷釉质的老化鉴定是一项新兴的现代高科技鉴定技术。它是利用当代波谱学最新研究成果,采用相关仪器无损检测陶瓷釉质的脱玻化程度,再通过计算得出其老化系数,据此判断出陶瓷器的大致生产年代。该项技术的诞生弥补了以往各种鉴定技术的不足,开创了一个古陶瓷鉴定的全新领域。 陶瓷表面有一层光滑、明亮、坚硬的物质称为釉。釉是由石英、长石等多种原料混合、粉碎后,施于器物坯胎的表面,再经高温烧结形成的玻璃态物...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残片) 明弘治 高4.2厘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白釉,足端无釉。内壁近口沿处和内底均画绿彩弦线一道,内底饰绿彩锥拱云龙纹。外壁近口沿处和圈足外墙均画绿彩弦线一道,腹部饰绿彩锥拱海水龙纹。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 明弘治 高7.2厘米...
釉的外观包括质感和色泽两方面。釉的质感一般指釉面的温润程度,一般釉层厚的更加润温。南宋官窑瓷有厚釉和薄釉两种釉,厚釉的釉面最润泽。厚釉南宋官窑瓷要上二三次甚至四五次釉,前几次上釉后都要在800℃左右的低温下烧釉,称为素烧,最后一次在1230-1270℃高温下烧制成瓷。南宋官窑在窑址发掘中发现了低温素烧炉和低温烧制后没有继续上釉的废品。多次上釉是为了使釉有如玉般的温润质感并能遮住深灰的胎色(有的南宋...
该藏品为明代宣德釉里红藏文莲瓣纹高足碗,高12厘米,口径16.6厘米。其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包浆自然,保存完好;碗心落款为釉里红“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笔法圆润,工整;釉里红发色纯正,有晕散,红中带有暗绿色的斑块;风格古朴、厚重,纹饰丰满,气势夺人,是极其罕见的宣德时期的釉里红极品。 藏文意为:日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远平安泰,三宝护佑永平安,被佛教界称为“永平安颂”。据查阅相...
西夏瓷器的胎体可分粗细两类,粗者为杂质较多的砂、缸胎,细的胎土淘练得比较精细,胎质较为细腻,但两者都给人胎质偏软的感觉。其胎色多呈浅黄、棕黄或灰白色,为掩盖较差的胎色,精细制品胎体上常施有白色化妆土。 西夏瓷器烧造品种主要以白釉、黑(褐)釉为主,也有少量青釉、茶叶末釉瓷器,多数外施釉不到底,有些器物里外釉色不同,底足一般无釉,其中白瓷质量普遍较高。器物装饰除一色釉器外,常用白地绘黑花、剔...
11月16日,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宋代白釉剔花罐亮相“山河相依 窑火辉映——晋陕豫冀宋辽金元陶瓷特展”,这是该市博物馆2011年开馆以来首次赴外地展出。该展览是晋陕豫冀四省文物局联合推出的文化盛宴,由山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主办,运城市文物局、运城博物馆承办,展出共展出陕西历史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周口市博物馆等58家文博单位宋金元时期精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