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读高学训先生《探究高温釉下彩的源头》(《收藏快报》总第159期),不点名对我的《高温铜红釉起源再探》一文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高温釉下彩源头在江西洪州窑。我认为进行有益的研讨是必要的,特弊宋模敫魑环郊疑倘丁 笔者曾力排众议,提出“高温铜红釉”为四川邛窑首创。2006年春节CCTV民间赛宝节目中,一件貌不惊人的邛窑小水盂,在3万余件艺术品中脱颖而出,获铜奖。其价值就是高温铜红釉,专家点评曰:“因...
笔者藏有一件五代晚期至北宋初期,由景德镇湖田窑制作的青白釉高足碗,其高度为6.2厘米,口沿宽度为10.8厘米,底足径为4.1厘米,该碗口沿外撇,花口,六出筋,高足;其胎质洁白、细腻,胎骨结实,烧结程度好,胎体极为轻薄,碗口沿处 含釉 仅为0.12厘米,透光度极好;该碗表里均施青白釉,足内无釉,釉色为淡蓝色,色泽清雅,莹润如玉,釉面明净洁丽。 该碗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为仿豪华金银器,薄胎厚釉,...
笔者的“富屯宝斋”收藏有一南宋酱釉鼓钉罐 见图 .该罐高9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6.8厘米,口沿微敞 惜有一小块缺憾 ,束颈,圆鼓腹,底浅圈足,足微外撇,足端平切,足外底墨书“吴后”二字。该罐肩部饰一道深旋纹,旋纹上堆塑有13颗凸起的鼓钉,罐外壁施半釉不及底,罐内满釉,并可见明显的轮制螺旋纹,从上至下,至内底收割断。该罐酱釉滋润,釉薄处撕脊明显,口沿、旋纹和鼓钉边沿露白,釉厚处透褐,从而增加了...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 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
“高温釉下彩”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 不久前,笔者先后拜读了高学训先生的文章《探究高温釉下彩的源头》(原载《收藏快报》总第159期)和欧阳希君先生的文章《再说“高温釉下彩”的源头》(原载《收藏快报》总第231期),从中颇有受益。 据笔者所知,关于“高温釉下彩”的源头有“起源于浙江瓯窑说”、“起源于长沙窑说”、“起源于邛窑说”、“起源于洪州窑说...
唐代花釉为宋代钧瓷的前身,所以也叫做唐钧,或唐花瓷。他是以黑釉或黄釉为底釉,上施蓝斑、褐斑、月白斑的多层施釉装饰的一种陶瓷釉色,与唐三彩有异曲同工之妙。20世纪80年代以来,仿唐花釉产品问世,先始于河南鲁山地区,后扩展到河南其他地方。所以要区分新仿花釉与唐花釉,需要掌握一定知识。 第一,唐花釉有黑釉蓝斑和褐釉酱斑及茶叶末釉蓝白斑等多重釉色,蓝斑均是月白色中混杂蓝色,其蓝色当为钛蓝。新仿者...
此壶高12厘米,盖径6.5厘米,流口至把18厘米。壶身以名贵的珊瑚红釉描金彩,壶的左右两侧绘两条威武雄壮的金龙盘旋翻滚于海涛之中。壶前后绘翠竹图,嘴柄绘梅花数朵。在灯光照射下,金光灿灿,给人以华贵富丽的美感。从造型看,壶体比例恰当,轮廓规正,线条流畅,形态美观,于平稳中带厚重感;从工艺看,做工精致,壶体光洁,壶盖与壶口紧密通转,平正妥帖,把与壶盖镶接成直线,配置和谐呼应,均匀舒展。壶底未施釉,紫红...
哥釉青花又称碎器青花,旧称碎纹素地青花,传世品有明末吉州窑碎器青花、清代仿哥釉青花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许多古瓷著作中都将哥釉青花归为釉下青花的亚种,例如由已故中国著名古瓷研究大师冯先铭先生主编的权威性著作《中国古陶瓷图典》中就认为,哥釉青花“特点是在青花彩绘上罩以纹片釉,釉面碎片纹很像哥窑开片”(见该书第225页)。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无论是明代或清代的仿哥釉,都同宋代哥釉一样...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在中国始见于唐三彩陶器,而用于瓷器,则始创于元代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传世完整器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0余件。明代宣德霁蓝釉瓷器最著名,也很名贵。明清蓝釉又习称“霁蓝”,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造型品种丰富多彩。明清的案头小品雕塑盛行,能工巧匠层出不穷,流派纷呈。 如图所示,霁蓝釉老翁瓷雕9.5厘米,作品把老翁和竹篓雕得生动鲜活,造型富有动感。站立的老翁头戴霁蓝小帽,身着霁蓝...
笔者于数十年前收藏有一批剥釉的隋瓷,其中有一件“丰城窑青釉印花敛口碗”。此类严重剥釉的陶瓷器,早年在闽北基建、修路、山上开荒、砖厂取土时常见,多为其山民以为“不吉利”所毁损。该碗出土于邵武市水北镇砖瓦厂劈山取土现场。高4.5厘米,口径12.8厘米,圜形平底,厚唇弧腹,造型敦实厚重。胎体较为厚重坚硬,为江南所出青灰色胎,胎土细腻,剥釉处见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或叫护胎汁。该碗在造型艺术上美观大方,口大...
此明初花盆以厚润、艳丽的天青、紫蓝或紫红等釉色及优美雅致的器型著称,一直得到明、清各朝帝王珍重宠爱。现拍品盆底刻“二”字款,是同类中极少见的大器。它们代表着上海金石古董的精萃的乐山堂御制瓷器传统。
点评:此瓶高30.8厘米,整体呈四方形,盘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瓶外壁以釉里红装饰,通景绘渔樵耕读山水图,足墙饰一圈回纹。笔触硬朗洒脱,通景山水,意蕴悠长,釉里红发色鲜艳,堪称道光时期山水题材的经典之作。底落“大清道光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配有木座。 清道光时期正值国势衰弱,外扰不断,皇帝本人更是本着“崇俭去奢”的理念治理朝政,因此在御用瓷器的烧造上也体现着其理朝思想。渔樵耕读描述的是四...
据考证研究,目前已发现的蕃汉文对照的文物甚少:一是“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二是西夏墓出土的一块同时刻有西夏文和汉文的墓碑;三是西夏文和汉文合璧的辞书《蕃汉合时掌中珠》;第四件实物就是本文向读者推荐的这个“一门五福”款汉蕃并书瓷罐。有关专家指出:迄今为止,在西夏陶瓷中书有文字的不多,同时书有汉字和西夏字两种文字的陶瓷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此罐的出世将对研究西夏文字和西夏陶瓷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
绞胎又称搅胎。绞胎瓷器起源于唐代,器型多为枕、瓶、香盒,现存世完整器物较少。绞胎的发现几乎与三彩同步,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考古发现,绞胎与三彩的窑口相同。绞胎瓷器因胎色白中带粉红,既有称陶者,又有谓瓷者,各执一词,不一而足。 恰巧手边有近几年收集到若干片绞胎和绞釉瓷片标本(图1),现将其中一组具有代表性的标本通过比对分析来观察绞胎与绞釉的细微区别及心得,供诸位方家分享。 一、绞胎罩透...
此枢府釉青花坐狮为元末时期烧制,高27.5厘米。狮子蹲踞于方形底座上,后腿弯曲下蹲,前臂将身体撑起,左爪按球,头自然地向左扭,极具动感,似在嬉戏。眼大睁,嘴大张,舌头伸于嘴外,像欢笑的幼狮,憨态可掬,而全无人们印象中雄师的凶猛和狰狞。狮子的整体造型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处理,呈现出浑圆的体态,将狮子原本凶悍的特性变形为一种憨厚和善良,看上去栩栩如生,十分可爱,再加上头顶、背部、爪部等多处的青花装饰,更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