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2年5月14日23时52分,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罗老一生都在为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事业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如今,斯人虽已去,但熟悉他的人仿佛依旧能看见他骑在毛驴上,听见"哒哒"的声音随着八达岭长城一起蜿蜒……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罗哲文《长城赞》 《罗...
1950年,27岁的罗哲文结束了对古建筑的学习研究,被调任到文化部文物局任职,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文物保护生涯。全中国99个国家级的文化名城,每一座他都亲自考察过。1985年,罗哲文和郑孝燮、单士元起草文本,参加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申报工作,使长城成为了被保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初登长城 1948年,林徽因对罗哲文说:“因为离得近,觉...
个人简介 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的专家组成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和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 2010年8月,罗哲文和齐欣在大运河浙江省杭州段的遗产小道上。 山东省济宁微山湖运河航道 江苏省淮安清江正闸、越闸全景,这是运河上仅存的一套保...
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罗哲文,可以清晰地看出一种心境的脉络:信念之下的不浮不弃加上不功利。这,不但是100年来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精神,更是当下我们应该坚持和传承的。 罗哲文走了,罗老走了,那个总是胸前挂着相机、爱抿一口小酒爱吃花生米、可爱又倔强的小老头离开我们了…… 他带走了什么,又有哪些永久地留下了? 没错,他的离去,使中国古建筑维护领域失去了一位行家,使中国文物...
【追思】 稍对文物保护界有一丝了解的人们都知道罗哲文这个名字,说其为当代文物保护界泰斗一点都不过分。罗老是位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老者,衣着朴实,说话朴实,为人处世更为朴实。他更深层的朴实是在文物保护的工作上。 5月15日清晨,模模糊糊,爬起上班,到了办公室接一条短信,“罗老昨夜仙逝,哀!”我惊愕,前一天下午还和徐光冀先生谈罗老住院的事,准备探望,怎么过了一夜他就走了,我突...
昨天,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峰会在江苏无锡拉下帷幕。在本届峰会上,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再次提议,制定专门的《大运河保护条例》,使运河保护更有条例可循。2007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也曾建议制定该条例。 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底,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10月27日召开的此次峰会上,近40名全国知名专家会聚无锡,针对中国...
5月2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老先生在娄底市县领导刘益丈、黄为的陪同下莅临曾国藩故里,实地考察了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曾国藩出生地白玉堂。 罗哲文老先生在白玉堂留影 罗哲文,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古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
罗哲文于14日逝世,享年88岁。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师从梁思成,生前一直为保护长城等奔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罗哲文原名叫罗自福,后梁思成为其改名为罗哲文,他曾参与国旗国徽的投稿竞选。梁思成为其改名“哲文” 曾参与国旗国徽投稿竞选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罗哲文1924年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农民家庭。1940年,16岁的罗哲文考入当时中国唯一...
中国古建筑学家、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昨晚11时40分去世,享年88岁。 罗哲文出生于1924年,四川宜宾人,16岁时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罗哲文随中国营造学社来到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担任老师梁思成的助理。1950年,27岁的罗哲文被调任到文化部文物局任职,成为国家文物局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从此,罗哲文一头扎进北京古建的修护中。数十年间,他骑毛驴...
恩师关怀 罗哲文师从梁思成、刘敦桢,踏进了古建筑学之门。 梁思成对罗哲文寄予厚望,像削铅笔、擦橡皮这样琐碎、细小的环节,他都耐心地向罗哲文传授经验,使罗哲文从入门起,就接受到最规范的训练。师母林徽因则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他补习英文。 罗哲文曾回忆说,梁思成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学习,还包括生活。连“罗哲文”这个名字,都是梁先生帮自己起的。罗哲文原名叫罗自福...
“万里长城第一人” 长城无疑是罗哲文谈不尽的话题,同时也是他一生中值得骄傲的事情之一。罗哲文来到北平的第一个愿望就是去看长城,因此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1948年底只身冒险去了八达岭和古北口。长城满目疮痍的惨状令罗哲文震惊。1952年,政务院副总理、文物考古专家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郑振铎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28岁的罗哲文,由他主持长城的修复工作。罗哲文决定亲自上长城去进...
罗哲文:70年用心听建筑说话 大师档案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大师语录 谈古建“ 越研究越明...
1940年的夏天,宜宾的报纸上出现了许多学术机构的招考信息。“营造学社”这个陌生的字眼第一次进入了当时还在上中学的罗哲文眼里。刚刚16岁的他,爱说爱玩,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大男孩。和同学们一样,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报了名。 罗哲文: “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做点美术、美工,当时我们叫手工,就是雕刻一点东西,编织一点东西,或者修一点东西。我(对)这个东西有点天分...
城市是人口最为集中的地点,是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聚集了大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城市对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部人类文明的历史,城市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有着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城市规划的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外,在城市之中和城市附近还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