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昨天,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峰会在江苏无锡拉下帷幕。在本届峰会上,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再次提议,制定专门的《大运河保护条例》,使运河保护更有条例可循。2007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也曾建议制定该条例。 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底,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10月27日召开的此次峰会上,近40名全国知名专家会聚无锡,针对中国...
2006年2月24日,中国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据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介绍,长城保护工程的总体 目标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长城保护工作的开展,真正摸清长城家底,编制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建立长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理顺长城保护管理体制,增进长城保护科技含量,合理实施抢险维修工程,不断增加长城保护经费,使长城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扭转长城保护工作的被动局面。 这是一...
罗哲文是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和古建筑学专家,曾100多次到杭调研考察古建筑维修保护。 2004年,他率先提出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6年来,一直在为运河申遗四处奔走。 这两天,罗老到杭州参加第一届杭州运河(河道)学研究理事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昨天一大早,就叫上助手,人民日报海外版主任编辑齐欣,一起骑着公共自行车,沿着运河游步道走走看看。 别看罗老86岁高龄了,骑起车来却很利索。他说,只有真正走...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古建筑主要是木石结构,我称之为木石的史书,综合的艺术,历史的见证。 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一个是实物的历史。中国历代的各种建筑,宫殿、园林 、寺庙、民居等,都是实物的历史,历史凝聚在了这些实物身上,它们也验证了历史。——罗哲文 年逾80岁的罗哲文先生,今天仍在古建筑文物保护的领域里奔波、忙碌着,经常是提起箱子就走,下了飞机又上火车,一个月数次出差在外,不在家是常事。...
英国摄影师威廉·林赛花费3年时间,奔走3.5万公里拍摄了数百张长城照片,并以这些照片举办了《万里长城百年回望》摄影展。1月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开展仪式上,威廉·林赛特别感谢了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感谢他在长城历史理论方面给予自己的无私帮助。 半个世纪以来,这位老人沿着老师梁思成先生的足迹,指导维修和保护了长城、北海团城、北京古观象台、北京红楼和西藏布达拉宫等一大批文物古建,...
主持人:人活着一辈子总得有个念想儿,今天我们讲的这个人物,他一辈子都有个特殊的念想儿,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看他这一生中的几段剪影: 1954年初,他刚三十出头,他几乎天天拿着一台相机,来到北海团城拍照片、画图,他究竟是在干什么? 1962年,他已经年近四十,在这一年里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都风尘仆仆赶到卢沟桥,一遍又一遍地数狮子。都说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他为什么要跟这个歇后语较起了真...
孙家正撰文记罗哲文先生 古往今来,凡有大成就者,在成功者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三个能力。一是善时,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二是善始,所谓“以明防前,以智虑后”;三是善疑,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今天的大成就者也是如此。 当人们追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目标时,往往容易忽视祖先留下的遗产,忽视我们代代相依的精神家园。...
中国古建泰斗罗哲文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作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得意弟子,罗哲文有着传奇的一生。他追随恩师保护文物和古建筑,甚至使日本京都、奈良免于战火;他和专家们曾力保北京团城,否则团城早已变成笔直的大马路;他50多年主持维修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人”;他为我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上下呼吁,如今该颐养天年的84岁高龄,仍在为京杭大运河申遗奔走…...
近日,《罗哲文从事文物保护70周年》图书首发式暨庆祝会在京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两院院士、原建设部副部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干峙,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等百余位嘉宾出席。 童明康在致辞中对罗哲文从事文物保护70年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呼吁文物工作者要以他为学习榜样。罗哲文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
1月5日,古建筑学家罗哲文获得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称号。另有马未都、陈丹青、樊建川、张同禄、万捷、陈四光、任志宏、刘石平、王立军同获该称号。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罗哲文喜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 14日在无锡举行的第二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罗哲文喜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天津文保志愿者穆森等10人被荣膺“2008年度十大文保...
他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得意弟子他让中国的诸多古迹在战火中幸免于难,并追随恩师挽救了日本古都京都、奈良他与单士元、郑孝燮被称为保护文物的“三驾马车”他因对长城保护维修的贡献被推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凡是到过罗哲文家中的人都会印象深刻,实在是太“挤”了——成千上万册书籍把三室一厅堆得满满当当,到处都是书,让人不知如何下脚。这些...
大师档案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大师语录 谈古建—— “越研究越明白古建筑的价值,就越放不下...
今年8月,我再次来到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我所参与和经历的许多有历史意义的工作,都在西子湖畔酝酿、发展并随之轰轰烈烈地产生巨大价值。但这次略有不同——选一个清晨,租来公共自行车,在大运河边穿行在晨练的人群中,去感受规划中的“大运河遗产小道”的魅力。 屈指算来,从另外一条大河边的小镇四川宜宾李庄算起,我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70...
2010年8月31日下午,我网站编辑、策划在与罗老预约的时间到了罗老的家里,对其进行文保生涯70年的人物专题采访。一进门堆满书柜与地上的书震惊了我们,知识仿佛就在眼前摆放,就像已经被罗老吸收完内容安静的放在角落里。一个泰斗级的文物保护专家,如此的谦逊好学,真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后学敬佩。临走时罗老非要起身把我们送到家门口,那么的平易近人。祝愿罗老健康长寿! 罗哲文老先生为中国文物网题写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