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欣:罗哲文从来都说还有希望

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罗哲文,可以清晰地看出一种心境的脉络:信念之下的不浮不弃加上不功利。这,不但是100年来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精神,更是当下我们应该坚持和传承的。

罗哲文走了,罗老走了,那个总是胸前挂着相机、爱抿一口小酒爱吃花生米、可爱又倔强的小老头离开我们了……

他带走了什么,又有哪些永久地留下了?

没错,他的离去,使中国古建筑维护领域失去了一位行家,使中国文物保护事业陨落了一位奋斗了72年的泰斗,我们也由之失去了心中的一面旗帜、一个象征。

但是,这些损失,都远远不如他为我们留下的更为珍贵:1985年,罗老和另外三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一起,提出了“中国应该尽早加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提案。自那时起,中国的文明历程才正式出现在世界遗产的名录中,他更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开拓者——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

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进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期。改革开放的30余年间,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文物保护也开始向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过渡。但是,我们反而时时困惑愈加忧伤,因为我们要经常和推土机赛跑却屡屡挫败。我们正面临着人类历史上难以循例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时期,现实要求我们不能像其他国家经历的那样慢条斯理地研究和寻找保护方法,那样,等到我们找出法子的时候早就拆光了。

累的时候,我们应该放弃吗?

罗老从来都说“还有希望”。

一个人,到了八十岁的关头还能做什么?罗老在2005年,开始带着我们推动大运河申遗,是他先于全国政协考察团去说服沿岸的重要城市;是他率先建议应该借鉴大运河申遗的社会力量参与经验,让蜀道申遗进入实质性的筹备阶段;还有西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建文物……人有信仰时,光阴永远是快乐的。罗老在周围人心目中一直是个有求必应还不知疲倦的人。从我的统计表上可以大致推算出,他甚至到了86岁高龄时,每年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飞来飞去中度过的。但是,很少能听到这位老人自夸或者炫耀这一切。

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罗哲文,可以清晰地看出一种心境的脉络:信念之下的不浮不弃加上不功利。这,不但是100年来我们引以为豪的民族文化精神,更是当下我们应该坚持和传承的。

以平常的心态,去做伟大的事。罗哲文并没有“留下”这个精神,而是真实、完整地传给了我们而已。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