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北山洞内古人类生活过的粘土垫层。考古工作者发现的天工石椅。 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北山洞在2013年开始陆续发现了举世罕见的石器时期文化层下的岩画、玉器、玛瑙、石器等诸多文物。日前,记者跟随当地文物部门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来到了位于悬崖峭壁上、面朝广阔林海和蜿蜒河流的北山洞。 北山洞内黑龙江考古工作者针对文物出土位置的标记。 北山洞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碧水镇北山,岩峰高耸凸立,洞口南向靠...
两座新发现的崖墓 考古队近日在赤水河边的土城镇境内,发现了5座汉代崖墓。截至目前,赤水河边的工地上,仅较重要的文物发现已有6处之多。对此,专家分析认为,古人的聚集选址,与现代人非常类似。 今年初,贵州省文物考古所通过调查,在习水县土城镇的赤水河岸边,发现了一个面积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本报曾连续报道)。此次新发现的5座汉代崖墓,与这个遗址毗邻,规格较高。 据介绍,5座汉代崖墓,位于临...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自发掘以来,已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2007年出土了16块古人类头骨断块、大量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因古人类头骨化石处在现代人起源关键时段的距今10万年左右,从而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该头骨也被命名为“许昌人”。2014年4月,在9号探方又发现一颗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和其他个体的头骨碎片,较完整的头骨称之为“许昌人2号头骨”。就地层而言,遗址以第11层和第5层收获最大。...
记者从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获悉,泥河湾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在距今约150至160万年的石沟遗址发现了古人类的用餐场面,这是继马圈沟遗址发现人类餐食大象之后的又一餐。 石沟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盆地的东缘、大田洼台地的北侧,西距马圈沟遗址1.1公里,该遗址由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今年6月1日正式进行主动性发掘。 据石沟遗址考古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灵井许昌人遗址,在出土两颗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之后,日前,又首次发现两块古人类肢骨化石。肢骨中一件为左侧股骨远端后面残片,另一件为左侧股骨近端残段,股骨头的骨松质上有啃咬痕迹。 据专家介绍,此次发掘出的这两件古人类化石均属未成年个体,且可能属同一个体。肢骨化石是自2005年发掘以来的首次发现。这次发掘还出土一件顶骨化石断块,其性状和去年发现的“许昌人2号头骨”接近,...
相信七八十年代那一辈的人都知道“糖稀”这种街边小吃。就是一锅融化的麦芽糖,用两根小竹棍挑起一坨,一边搅合一边吃。但是搅着搅着,时间久了,就发现原本棕黄透明的糖稀开始越来越浑浊,最后变成了乳白色。如果你是年轻人,对糖稀的印象完全是空白的,这段就当我没说好了,请往下看。 蜜蜡的形成与糖稀属于同一原理。糖稀会变白是因为在搅动过程中有气泡产生,这种气泡你肉眼是看不见的,大概是每平方毫米数以千万计。气泡的...
7月9日,《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以下简称《课程》)成果推广会在京举办。《课程》由国家博物馆和史家小学历时3年时间设计开发,并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介绍,《课程》是专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的一门依托博物馆文化资源,从认知自然入手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进行梳理总结的综合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包括“说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饰礼仪”、“音乐辞戏”4大主题,共...
7月4日,北京大学阿瑟·姆·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隆重推出美国现代艺术家托妮·斯科特作品展《基因:血统与人类家族》。 托妮·斯科特毕业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曾于著名的帕森斯设计学院之奥蒂斯美术学院接受培训。她善于综合绘画、雕塑、摄影、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她关于美国奴隶史和本人祖先的装置艺术展《血脉传承》曾于美国各地巡回展出,并在加州非洲裔美国人博物馆进行过长达三年的个人展。她的作品为世界...
展示公元前3000年欧洲文明的武切多尔文化博物馆6月30日在克罗地亚东部的武切多尔文明遗址开馆。 根据考古发现,武切多尔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早期欧洲人在多瑙河、德拉瓦河和萨瓦河流域广大区域发展了高度文明。考古学家认为,该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代中国文明一样重要。 博物馆馆长胡提尼奇介绍说, 该博物馆占地1200平方米,由19个部分组成,包括3个复制的武切多尔...
吉木乃县草原石城景区景区发现的麦粒状陶片 近日,新疆吉木乃县草原石城景区工作人员在途经该景区的一处古代墓葬时,发现手制夹砂灰陶、红陶片及石刀残件,陶片表面见刻划纹、剔刺纹(麦粒状)构成的折线纹及素面陶片。 据了解,这是继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张铁男研究员一行在该景区发现人类早期居住洞穴遗址后,又一次考古重大发现。这些陶片及纹饰与阿勒泰切木尔切克文化埋葬出土的陶器器型纹饰一致。而此处发现陶...
中国人最早发现指纹因人而异。据史书记载,远在3000年前的西周,中国人已经开始利用指纹来签文书、立契约。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利用指纹的唯一性进行破案。人类自从发明了指纹和DNA检测技术就能够给每一个人确定具有唯一性的检测依据,但是对于每件文物的唯一性还没有检测标准。研究发现,文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手工制作的。只要是手工制作的,就会在文物的表面留下人类加工的痕迹。很...
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近日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一座离岸小岛岸边发现了可能是北美最古老的人类足印化石。同时,这一发现也支持了之前盛传的一种小说理论,即首批欧洲大陆移民是乘船从阿拉斯加州南部沿岸登陆,而非徒步从内陆迁移至此。图为通过照片效果增强技术渲染为蓝色的足印,以更清晰地显示足迹轮廓。图片来源:乔安妮·麦克斯波伦。 图为正准备运送的足印化石之一。图片来源:乔安妮·麦克斯波伦。 中国文物网6月26日编...
连着下了三四天的雨,上周六上午的大太阳,让参加公众考古活动的志愿者们有点不太适应。满头大汗的吉林大学考古学教授方启说,11万年前的沈阳人肯定喜欢这样的大太阳,这块遗址选择在向南的山坡上,正是因为这里不仅住得暖,而且光线好。几句话间,志愿者们似乎一下子就穿越了几万年的岁月,不禁浮想联翩。 6月13日,沈阳晚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沈阳早期人类探秘之旅”公众考古活动,在沈阳农大后山旧石器遗址...
6月9日,在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踏梦泥河湾 寻访燕赵魂”张家口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在河北省阳原县举办。 活动中,通过网络报名抽选出的一百余名公众参加了“泥河湾杯”石器制作比赛,学习摔击、锤击、砸击、间接打片等方法,在一小时内打制原始人类的日常工具和兵器,最后由考古专家打分,选出最佳砍砸器、最佳手斧、最佳矛头、最佳箭头。在泥河湾考古现场,河北师大泥河湾考古研究院的梅惠杰博士介绍了发掘情况...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今天是第10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