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 (资料图) 据国家文物局官网消息,24日上午,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在重庆举行了下水仪式。该船船体总长56米,水线长53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设计排水量900吨,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船体造价达6000多万元,如果加上后续专业设备的装配,总的造价将达到8000多万元。 亮点:能续航30天 抗八级风浪 ...
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建造的我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船。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供图 今天上午,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将举行中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船下水仪式。据介绍,该船使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排水量为900吨,全长56米,能抗8级风浪连续航行30天,其船东系中国国家文物局,由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设计。 共分5层有11个房间 昨天,重庆长航东...
日前,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历时一月余,圆满完成丹江口水库均州古城水下考古探摸工作。 武汉基地组织考古队员潜入水下30米处,采用先进的声纳扫测技术,完成遗址探摸、勘察测绘、拍摄影像资料,基本掌握均州古城水下保存现状,留取城墙、城门、净乐宫测绘图纸和珍贵的水下影像资料,为进一步评估均州古城价值,提出其保护及监测手段提供了有力依据。 丹江口水库均州古城水下考古探摸项目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20...
考古工作人员下水作业 从“南海一号”到“南澳一号”,水下考古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今年8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管理办公室联合组织实施了2013年度天津沿海水下文化遗产重点调查,工作组已甄别出一些有价值的水下文化遗产线索。 水下考古发现确认3艘沉船 这次水下考古,国家文物局水下文...
近日,泉州市文广新局参加本社“政风行风直通车”栏目接线活动。局长张镇国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就读者咨询的热门话题进行了解答。 据张镇国透露,“泉州水下考古保护与研究中心”有望在年底正式成立。正积极筹建的该中心,将整合泉州地区的水下考古力量,开发泉州的水下考古资源,稳步推进泉州水下考古发展,使“泉州水下考古保护与研究中心”成为全省乃...
一战期间,由于行驶速度的缓慢以及鱼雷技术的欠发达,德军所使用的380艘U型潜艇有一半都在战争中沉没或失踪。现在,人们也许还能在这些潜艇中找到当时士兵的遗体。 目前,这些潜艇的勘察以及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其一,英国法律规定,这些沉没的潜艇被认定处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墓地”区域;其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规定,只有当某一残骸的存有时间超过了100年才能被纳入保护行列。
随着越来越多的古代沉船被发现,沉船残骸的保存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图片来源:T.A. SANTOS ET AL. 1993年,考古学家勘探葡萄牙里斯本附近的海底,在水面10米以下的位置,发现了几块从泥和胡椒子构成的糊状物里伸出的老旧木料。该位置有被洗劫过的痕迹,在外观上并不起眼,但是却包含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些残骸是一艘古老木船的碎片,该船建造于文艺复兴时期,是一艘来往于印度进行贸易的葡萄牙...
4月11日,国家文物局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在重庆长航东风船厂点火开工。来自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设计方)、重庆长航东风船厂(施工方)、上海双希海事发展有限公司(监理方)、重庆船级社(船检方)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这艘930吨级船舶的开工仪式。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在开工现场表示,国家文物局历来十分重视水下考古事业。以前由于没有专用船舶,水下考古工作受限较多,考...
重庆市文物局17日证实,中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在重庆开工建造,预计今年底可下水开展水下文物保护工作。 该考古船由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负责施工建造。该公司受访时称,该考古船设计排水量为930吨,全长56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吃水2.6米,航速12节。相比于其他常规类型船舶,该船具有水下考古仪器专业设备多、后甲板作业面积大且空旷等特点。考古船将使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设置舭龙骨和被动...
中新社重庆4月17日电 (记者 连肖)重庆市文物局17日证实,中国首艘水下考古工作船在重庆开工建造,预计今年底可下水开展水下文物保护工作。 该考古船由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负责施工建造。该公司受访时称,该考古船设计排水量为930吨,全长56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吃水2.6米,航速12节。相比于其他常规类型船舶,该船具有水下考古仪器专业设备多、后甲板作业面积大且空旷等特点。考古船将使...
3月12日至3月24日,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建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下考古调查队调查工作顺利结束。本次调查队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山东、福建、广东以及江西本省抽调具有水下考古专业资质的潜水员组成。此次水下专项调查目的是对此前两年利用磁力仪、浅地层剖面仪、旁侧声纳等探测设备发现的多处水下可疑点进行潜水探摸确认工作。调查采用水下圆周搜索法开展工作,并对局...
2011年7月起,考古人员利用磁法探测技术对这片水域进行了普查,在发现9个磁异常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了16个磁异常点,其中12个磁异常点疑似沉船。2012年8月起,又采用浅地层剖面与旁侧声呐探测技术对其中的3个重点疑似沉船点进行了探测,取得其精确位置及其水深、埋深等数据。今年3月18日、20日,从全国征调的6名专业水下考古队员采用人工潜水的办法,克服水下能见度差、水流急、水温低的困难,分别成功探...
3月18日,中国首次内陆水域水下考古行动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展开。随着4名专业考古潜水员浮出水面,揭开了一艘长28米、宽7米的铁沉船的神秘面纱。这是在这片被称为“中国百慕大”的水域确认发现的第一艘失踪沉船。 据了解,鄱阳湖老爷庙水域位于都昌县和星子县之间,全长24公里,是鄱阳湖连接赣江出口的狭长水域。自古以来,这段水域是鄱阳湖最为险要之处,沉船事故常常发生,而且无从打捞,因...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18日举行首次水下考古潜水探摸工作。考古专家肖发标告诉记者,潜水员当日成功发现一处沉船遗址。 据介绍,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潜水探摸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织,是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水下文物专项探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肖发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
人类“水下考古”的历史不过百年,而西方人早在15世纪就开始了“海底探宝”的游戏。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技术进步,西方探宝者的目光才开始扩及东方。有人说,在西方探宝者的频频觊觎之下,中国的水下考古等于是“逼”生出来的。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