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本源自历史本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学的发展,人们对过往历史的认识不能不依据史书所记载的“历史”,这是从客体到主体,再由主体到客体循环往复的辩证关系。中国史学以其时代的连续性、内容的丰富性、体裁的多样性,为人们…[全文]
【内容提要】 起源于新史学的社会史学,以书写人民大众的历史为其区别于其他历史研究的身份特征。新文化史研究历史上的大众文化,因而具有社会史学的属性。战后兴起的新社会史秉承了年鉴学派的总体史追求,它倾向于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寻找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全文]
【内容提要】 近代以来经学史学化学术趋势对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大胆怀疑与批判的同时,在唯物史观理论的指导下,郭先生颇为重视从传统儒家经典中汲取有价值的史料,结合传统文献、古文字资料和民族学材料,获取…[全文]
近年来关于当代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问题,引起了一些学科研究者的关注,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这关系到各学科基础理论的建设,关系到各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向,也关系到各学科走向世界的路径。我对此曾作过这样的概括:“学术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文]
法布尔怪圈是著名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在研究蚂蚁时,设法将蚂蚁(工蚁)逐个顺序排列在一个圆盘外圈上,蚂蚁就沿着外圈不停地爬行起来,即使旁边放上食物,它们也不理睬,直至爬行七天后全部累饿而死。时人便称其为法布尔怪圈。究其原因得知,蚂蚁是靠前者尾部…[全文]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之黄海大战爆发120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甲午战争与东亚历史进程——纪念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甲午故地山东威海召开。 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全文]
【作者简介】李东红,云南大学科研处教授。(昆明 650091) 【内容提要】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各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时间与空间内的族群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族群”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使边疆考古与“民族问题”的相关性凸显…[全文]
【作者简介】孟昭锋,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 孟昭锋(1984—),男,山东新泰人,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历史文化与社会地理。 【内容提要】 泰山信仰即以泰山神(民间化后称为东岳大帝)和碧…[全文]
“敦煌论坛:2014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8日在敦煌莫高窟举行。图为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在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合影留念。 “敦煌论坛:2014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8日在敦煌莫高窟举…[全文]
20世纪以来,鉴于灾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现代考古学学科的发展,欧美学者从对当代灾难的调查、分析入手,提出旨在深入分析灾难遗迹的“灾难考古学”概念。在这一新兴学科概念的启示下,把灾难遗址同现代考古学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使用考古学手段对灾难现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