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世经典陶瓷艺术作品中,有很多与莲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莲花是整个佛教的象征,以莲花的纯洁表示佛国挣土,佛教中有"出五浊世,无所染着"来赞誉莲花的圣洁。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一度广泛传播开来,而中国的骄傲"陶瓷艺术"也受佛教的影响…[全文]
"南澳Ⅰ号"的发现证明了南澳海域在明代已是中外舶商进行贸易的重要场所,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南澳Ⅰ号"上所发现的青花瓷在国内陆上考古鲜有大批量发现,对远销国外民窑青花瓷的生产、贸易线路等一系列考古课题也少有实物印证,而本…[全文]
"……凉风盈夏扇,蜀铭伴邢甌,笑向权门客,应难见道流。"唐代诗人薛能一首《夏日青龙寺寻僧》把蜀地名茶和邢窑瓷具当做化解尘世种种无名烦恼的佳品,把原本"内丘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寻常之器,提升到了移情寄思的精神世界。 陆羽…[全文]
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历史的发展具备了三个条件时,瓷器便从陶器工艺中脱颖而出了。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应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全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全文]
清初一切沿袭明朝旧制。景德镇御器厂因停烧已久,顺治时则采用"有命则工,无命则止"的进御形式。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景德镇设厂,奉命为宫廷烧造瓷器。康熙初年三藩之乱,御厂一度停烧,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式恢复御器厂的烧造。御厂对清代…[全文]
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就知道陶器的做法,用黏土制作各种日常用品,成为人类文明进化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陶瓷的发展是一连续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承先敌,文化的内涵不断地扩充。台湾陶瓷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演进,不同的族群不断地融入,不同的制陶观念、技…[全文]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彩绘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种,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 珐琅彩瓷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技巧,不仅赢得清代皇帝后妃们的喜好,也赢得今人对其的偏爱。在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