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进步与发展,大众舆论不仅可以到实地去进行宣导,还可以发布在网络上,引起人们的注意。前不久,一名姓李的先生就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关于自己投资艺术品市场“赔本”的亲身经历。这篇报道的内容非常详实,李先生用自己投资两大艺术品股票——“溪山粉彩”和“富贵春”的经历,认为该艺术品投资公司存在不当行为,甚至还“告诫”广大的网友: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而蒙蔽了双眼,一定要认清艺术品投资市场的黑幕。 ...
3月10日,由安徽省文物局、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主办,安徽博物院承办,上海优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玻璃攸华 旷世良工——欧洲玻璃艺术珍品展”在安徽博物院二楼临时展厅隆重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200余件欧洲古代至20世纪初的玻璃艺术精品,是欧洲玻璃艺术珍品巡回展在中国的收官之展。 此次展览主要分为古代玻璃器、中世纪玻璃器、文艺复兴时期的玻璃器、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玻璃器、19世...
2月10日,记者从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获悉:存世一百多年的徽州盐商资料日前在合肥初现真容。多位徽学专家认为,这是安徽境内发现的成规模、成系统的第一手盐商资料,对研究徽州盐商有着重要价值。 据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小坡介绍,这批资料涉及晚清众多徽州盐商的账簿、诉状、信札以及官府通告等,共50多册、3000余件,目前将从第一阶段清点工作转入后续的深入研究。 徽州盐商是徽商重...
常建好剪纸作品 常建好,男,1972年4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自幼酷爱民间工艺美术,八十年代初期首次接触到剪纸就深深的爱上了剪纸艺术,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摸索,逐步领悟了剪纸艺术的一些基本技艺,并一直以剪纸的形式服务于企业文化。 常建好剪纸作品 常建好善于剪刻花鸟,剪纸作品曾在本企业文化艺术节的书画展中多次获奖。2010年受邀在企业文化活动中做过电视剪纸课堂讲座...
记者近日从安徽省文物局获悉,该省阜阳市阜南县台家寺遗址考古取得重大进展,成果发布会于1月20日在阜阳市政府举办。历时3年考古发掘的成果证明:台家寺遗址曾为淮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中心。日前,国内多位考古专家专程到阜南县考察台家寺商代遗址,对台家寺遗址发掘工作和考古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据台家寺遗址考古队负责人、武汉大学博士何晓琳介绍,此次考古发掘工作,是阜阳市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主动性考古发掘,也是近3...
1月13日,安徽淮北,在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内展出一根巨型象牙化石。该象牙化石距今约5万年,长3.4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长的象牙化石。图片来源:Sipaphoto版权作品禁止转载
近日,经安徽省省级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初审,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认定安徽省休宁、巢湖、潜山三处化石产地入选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其中,休宁重点化石产地,产出距今约6亿年的多细胞生物化石。 此次评审从全国选出15处为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安徽省仅有三处。“休宁县蓝田生物群化石产地”是黄山市有史以来首次被认定为“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的地区。 ...
1月8日上午,安徽博物院组织召开“2016年度志愿者年会”,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得失,谋划新的一年工作蓝图。郑龙亭副院长出席会议,并为2016年度十佳志愿者和优秀志愿者颁发证书。 年会上,郑龙亭代表安徽博物院领导班子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志愿者们的辛劳付出与热忱努力,对大家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表达敬意,感谢志愿者们对安博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表示,未来安徽博物院会继续重视志愿者...
图1 图2 绩溪霞间窑遗址出土执壶 这件青釉卷口小罐(图1),高8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5.9厘米。器物小巧,形如小缸,广口,卷唇,圆鼓腹,假圈足。胎体很薄,胎质细腻而坚实,胎色青灰,通体内外均施青釉,釉面较为光洁,釉层薄而均匀,有开片纹,有脱釉现象,足底有粘砂,为入窑垫烧的痕迹。它是1971年安徽省绩溪县基建中出土的,后为安徽省博物馆收藏,被鉴定为北宋时期安徽霞间窑产品,...
1月6日,记者从安徽省国土厅获悉,安徽省休宁、巢湖、潜山三处化石产地入选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其中,休宁重点化石产地,产出距今约6亿年的多细胞生物化石。 中国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公告,认定第二批15处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安徽省休宁、巢湖、潜山三处化石产地入选,为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也是该省首次获此殊荣。 休宁蓝田生物群化石产地,产出距今约6亿年前埃迪卡拉纪的...
从古民居变身而来的特色民宿万巢酒店 近日,安徽省黄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歙县分中心完成两宗古民居产权流转,此次交易首次采用了电子竞价方式,交易额逾700万元,增值率近360%,成为该市探索古民居保护利用新模式的典型案例。 黄山市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现有6000多幢徽派古民居散布境内各处,是活态传承徽文化的载体和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近年来,黄山市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
2016年12月25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和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召开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发掘现场专家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的学者考察了遗址发掘现场,观摩了出土遗物,对磨盘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和未来的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安徽省文物局局长何长风、郎溪县有关领导参加了现场座谈会。 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位于皖东南古代文化东传西递、南来北往的重...
2016年12月30日,安徽省保存最完整的东汉“铜缕玉衣”在淮北市博物馆展出。据悉,这件“铜缕玉衣”是2004年淮北市新体育馆施工中发掘汉墓时出土的。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下葬时穿用的殓服。根据《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大公主使用铜缕玉衣。据推断,这件玉衣的主人可能是列侯或级别相当的达官显贵。淮北市出土“铜缕玉衣”,在安徽省尚属首次。由于...
近日,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文物)淮北工作站在淮北市博物馆举行揭牌仪式。据了解,该站是设立在淮北市的专业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机构,工作站开辟了近60平方米的修复场地,选排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据悉,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文物)淮北工作站的成立,将改变淮河以北地区金属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水平较低的现状,带动皖北地区博物馆修复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和文物修复工作的开展。
2016年12月16日,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文物)淮北工作站在淮北市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文物)淮北工作站是设立在淮北市的专业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机构。为建立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金属文物)淮北工作站,淮北市博物馆领导班子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克服场地、资金不足的困难,开辟了近60平米的修复场地,购置了基本的修复工具和器材,并选派有一定文物修复经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