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笔者藏有一件五代晚期至北宋初期,由景德镇湖田窑制作的青白釉高足碗,其高度为6.2厘米,口沿宽度为10.8厘米,底足径为4.1厘米,该碗口沿外撇,花口,六出筋,高足;其胎质洁白、细腻,胎骨结实,烧结程度好,胎体极为轻薄,碗口沿处 含釉 仅为0.12厘米,透光度极好;该碗表里均施青白釉,足内无釉,釉色为淡蓝色,色泽清雅,莹润如玉,釉面明净洁丽。 该碗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为仿豪华金银器,薄胎厚釉,...
也许很多人还都记得,前几年市场上曾一度流行“无烟锅”,最后事实证明,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虽然没有用航天超硬特种陶瓷合金做锅的,但用飞机做碗的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曾发生过。 说来这是二十八九年前的事了,刚从军校毕业后,我因事去一位初中同学的大学同学那里。虽然我们是初次谋面,但由于是同龄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他用一个玻璃杯给我倒了水,自己却用的是一个铝碗。见我有些不解,他说这...
盖碗,始见南朝,当初盖大于碗口。延续至清代之后,因品茶需求大量烧造,但是其盖形制,一般都小于碗口。 雅趣轩珍藏这对粉彩人物盖碗(见图),通高8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厘米。器型规整,制作精良,隽秀端庄。胎薄体轻,瓷白质坚,细洁缜密。敞口、弧腹,圈足,底内铭“复兴昌造”四字楷书方章印款。盖碗里外施白釉闪青,晶莹亮润。赋色清柔艳丽,绘画工致精美。堪称清末传世彩瓷佳作。 盖碗口沿描金线,粉...
此碗高6厘米,口径10.6厘米,落款“时丁酉秋月汪照黎作”。丁酉年即光绪23年 1897年 ,正是维新改良的新思想新文化冲击千年封建制度的时代。底款有“官窑内造”四字。碗上画的是:在私塾学堂里,一位教书先生头卧案头、闭目熟睡,而一帮学生乘机玩耍、戏弄老师的情景。只见右边一个童儿将先生的帽子摘下来安在自己的头上,另一个跪爬在绣凳上拿起桌上的毛笔在逗引先生的耳朵,一个双辫的胖小子正替身着红褂的小孩蒙眼...
笔者于数十年前收藏有一批剥釉的隋瓷,其中有一件“丰城窑青釉印花敛口碗”。此类严重剥釉的陶瓷器,早年在闽北基建、修路、山上开荒、砖厂取土时常见,多为其山民以为“不吉利”所毁损。该碗出土于邵武市水北镇砖瓦厂劈山取土现场。高4.5厘米,口径12.8厘米,圜形平底,厚唇弧腹,造型敦实厚重。胎体较为厚重坚硬,为江南所出青灰色胎,胎土细腻,剥釉处见施有较厚的白色化妆土或叫护胎汁。该碗在造型艺术上美观大方,口大...
金錾花高足白玉盖碗,高26厘米,口径14.5厘米。此为清代乾隆年间的生活用品,现藏台北故宫。 器由金托、玉碗、金碗盖三部分组成。托较高,下足圈筒式,下粗上细,其外饰凸起的勾莲纹和数排如意纹,并嵌有松石海棠花、如意云。足上为圆形托盘,边沿饰连球纹并嵌松石边线,盘内壁开光,开光内饰缠枝纹并嵌松石花。盘中部泛起圆形碗座,其壁錾勾莲纹并嵌松石梅花。碗为白玉质,洁白如脂。圆形撇口,外壁素无纹,内壁琢藏...
此碗高5.1厘米、口径15.4厘米、底径6.6厘米。 此碗为典型而开门的唐代长沙窑产品(图1),釉色大部青黄,有部分不规则黑褐色釉斑。釉表密布细密开片,并有少量自然脱釉。胎质青灰色,底足为饼足,微内凹(图2)。内底和外底各有5个用熟泥块垫烧的支钉痕。碗为折腰碗,大方而实用,为当时的大路货产品。 但此碗的奇妙之处在于,碗内有3个直径约1厘米左右的青花蓝点。这3个青花蓝点,不是工人有意为之...
婴戏,是彩绘瓷器的一个通俗题材,在宋、元时期就已被广泛应用于瓷器的装饰图案中。绘画风格粗犷的磁州窑白釉黑花瓷枕和梅瓶上多绘有婴戏图。到了明朝宣德时,婴戏已成为青花瓷器上的常见纹饰,尤其是成化时期,婴戏图更加丰富多彩,诸如放风筝、舞蹈、习武、加官图和三、五、九、十二、十四、十六子等。嘉靖、万历时婴戏图的艺术风格较前朝有些变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宣德朝的儿童多为矮胖、圆脸、大前额;成化时的儿童四肢短...
清代康熙一朝长达61年,期间政治稳定,经济贸易发达,社会显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在此背景下,制瓷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达到历史的高峰,其产品充分展示了“独步本朝”的时代特征。而康熙民窑青花瓷器,因产于这个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其制作工艺娴熟,种类繁多,造型清秀,透出曲线美。胎质细腻坚致,釉层剔透坚硬,与胎体结合紧密。青花用浙料和云南明珠料,灰暗、明...
该藏品为明代宣德釉里红藏文莲瓣纹高足碗,高12厘米,口径16.6厘米。其造型优美,釉色莹润,包浆自然,保存完好;碗心落款为釉里红“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笔法圆润,工整;釉里红发色纯正,有晕散,红中带有暗绿色的斑块;风格古朴、厚重,纹饰丰满,气势夺人,是极其罕见的宣德时期的釉里红极品。 藏文意为:日平安,夜平安,阳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远平安泰,三宝护佑永平安,被佛教界称为“永平安颂”。据查阅相...
成化瓷,可谓瓷如其人。正如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所说,明代永宣以后,瓷器的风格在正统、景泰、天顺近三十年中潜移默化,到成化年间景德镇御窑厂恢复烧造时,已经改变了永乐、宣德以来雄健豪放的风貌,形成其独特的特色。此时的瓷器造型玲珑秀气,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世。正所谓“明看成化”,成化瓷品类丰富,其中以青花、斗彩最为著名,本篇主要来聊聊...
笔者藏有一只浅绛彩盖碗,无作者落款,而在盖顶和碗底用矾红书写“官窑内造”楷书款。字体工整端庄,颇有馆阁体气派。 此盖碗即是典型的具有文人画气息的“官窑内造”瓷。器身上画了两个老者,一位背向而坐,手持书信而念读。其五官虽未画出,但从身姿和露出的眼角、胡须已经感觉到老者的认真态度。另一位老者正面而坐,他双手拄杖,目光斜视,集中思想聆听信中内容,仿佛感受到了来自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脸上露出放心的神...
故城县文保部门日前在郑口镇西城镇村发现了清代大运河山西会馆基址,并出土了碗、旗杆等物品。据山西会馆经营者后人和当地文保部门考证,这座山西会馆见证了一个大运河商贸重镇曾经的繁华。 据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考证,过去大运河边凡是有大码头的地方,一般都建有山西会馆。这座山西会馆所在的郑口镇是大运河上的一个重镇,距离石家庄、邢台、邯郸、济南均在150公里左右,可南下苏杭,北上京津,东西辐射冀...
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唐越窑海棠式大碗是传世唐越窑瓷器的代表作品。它高10.8厘米,口纵23.3厘米,口横32.2厘米,足径11.4厘米,器型硕大丰满,在同类器物中实属罕见。碗的口沿作四楞花瓣形状,俯视如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全器施釉均匀,青中闪黄,色泽柔和。圈足内外施釉,内腹底有16个支烧痕,露胎处呈灰白色,略泛氧化的储红色。此碗不仅润泽如玉,而且器型规整,反映了唐代越窑制品的高度水平。 唐代瓷器的...
精致豪华的器物,有时会被选为那个时代工艺美术作品的代表。鸳鸯莲瓣纹金碗富丽华美,经常被各种书籍采用,或做插图,或印在封面,成为唐代金器最高水平的象征。金碗共出土两件,纹饰造型相同,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实测的一件重达391克,就唐代纯金的器皿来说,超过它的大小重量的还未见到。 金碗犹如盛开的花朵,大体取自莲花的造型,碗壁通体锤揲为莲瓣,然后用錾刻的手法在每个莲瓣内錾出各种动...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