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日前,世界遗产中心正式发布了供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的《世界遗产提名文件》。该文件公布了申报2012年世界遗产的全球37处遗产地的评估结果,其中包括中国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在内的12处遗产地通过评估,将直接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了解,该文件由世界遗产中心专业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文件及相关的评估报告对元上都遗址突出普遍价值的3个组成部分,即列入标准、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管理保...
一座全方位展示元上都历史文化内涵及考古发掘成果的博物馆——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这座博物馆的地下一、二层主体及防水工程完工,地上一层主体完成40%的工程量。 据介绍,元上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正蓝旗元上都遗址南5公里处,遗址博物馆计划总投资4800万元,总建筑面积6991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5701平方米,配套服务管理及设施建筑面积1290平方米。 据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专家近期对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和史料研究发现,元上都曾建有佛寺、道观和伊斯兰教寺院,是一座多教并存的都城。 据内蒙古博物院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介绍,元朝疆域内种族、民族繁多,宗教信仰复杂。忽必烈在建立元朝之初就推行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使信教者各安其教,并将各个宗教的领袖集中在大都和上都,建立寺院庙观,给予优厚待遇和特权。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显示,蒙元时期,在今内蒙古地区活...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专家近期对元上都遗址考古研究发现,元上都的城址选择和规划设计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都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堪称一座“古老的生态城市”。 元上都又称滦京、上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的金莲川草原闪电河北岸。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历史研究人员李艳阳表示,元上都选址于广阔的金莲川草原,这里河山相映、景色优美,而且都城的建设随形就势...
正在申请2010年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吸引了世界众多目光。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院长塔拉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完整的“三城”布局、宏伟的建筑遗迹,使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现存少有的保存完整和规模最大的草原都城遗址。 根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测绘局试掘与测绘结果来看,元上都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平面呈正方形,东墙稍长,为2225米,其余...
2011年4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采购中心招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了元上都遗址保护工程的监理项目,历时近4个月的元上都主体保护工程于7月中旬完成,并于2011年7月22日,主体保护工程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获得了一致认可。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正蓝旗草原,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都于此,1264年在燕京(今北京城)建立元大都后,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
记者昨日从正蓝旗旗委宣传部了解到,元上都遗址景区广场工程日前正式竣工。前一段时间,由于元上都遗址迎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专家考察时限紧,经申遗专家和申遗现场指挥部决定,暂时保留下来元上都遗址景区管理中心西侧、遗址标志南侧的原有硬化地面。待世界遗产专家顺利考察评估后,按照遗址环境整治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广场等收尾工程继续进行施工。近日,景区广场铺装工程完工,铺装面积9431平方米,使元上都遗址...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元上都遗址,出土一块在我国现已发现的元代石碑中碑主人身份最高的碑刻——魏王碑残件。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这块残碑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碑首上刻着粗大的蟠龙和清晰可辨的篆字“魏王”。 王大方说,元代以“一字王”最为尊贵,“魏王”这个封号体现出其拥有者的高贵身份。 据《元史》的《诸王表》《顺宗传》等史料记载,魏王的名字为阿木...
在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于今年7月18日至22日举办第三届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暨第十四次牧民那达慕大会,进一步扩大元上都影响力,提高元上都知名度,营造浓厚的申遗氛围,促进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 自2008年以来,正蓝旗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元上都文化旅游节,荣获全国民俗类十大节庆奖和中国十大民俗类节庆金手指奖,成为内蒙...
7月11日至12日,国家文物局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考察了元上都遗址、元上都博物馆、多伦县砧子山古墓群等,详细了解了元上都申遗工作的进展情况。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自治区元上都申遗领导小组副组长乌兰,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元上都申遗领导小组副组长、元上都申遗总指挥部总指挥刘新乐陪同考察。在12日召开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汇报会上,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遗现场工作指挥部负责人汇报工作。听取...
中国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申遗准备工作基本完成,7月15日将正式向游客开放。这是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汇报上得到的消息。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12日在锡林郭勒盟向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时说,元上都申遗49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将于7月15日正式向游客开放,接下来的任务是今年8月左右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的现场...
(记者贾立君)中国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申遗准备工作基本完成,7月15日将正式向游客开放。这是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汇报上得到的消息。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12日在锡林郭勒盟向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时说,元上都申遗49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将于7月15日正式向游客开放,接下来的任务是今年8月左右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
7月11日,专家组正在元上都申遗现场考察。 7月11日至12日,有关专家对内蒙古对元上都遗址进行考察,确保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据悉,元上都位于内蒙古正蓝旗草原,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为数不多的几座都城之一,其遗址也是中国游牧民族遗存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化遗产。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获悉,到目前为止,各级共为元上都遗址申遗投入1.4亿元专项经费。 据介绍,在这1.4亿元的专项经费中,其中国家文物局投入保护、考古发掘经费700万元,国家发改委投入基础设施经费1000万元;自治区发改委投入元上都博物馆基本建设经费1200万元,自治区财政厅投入元上都申遗办公室专款4600万元,自治区文物考古所垫支元上都考古发掘经费500万元;锡林郭勒盟行署和正蓝旗政府也投...
记者昨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元上都申遗办了解到,元上都遗址申遗工作现场指挥部在正蓝旗成立,负责全面协调申遗工作的各级、各部门,以及遗址保护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等单位,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自治区要求目前在元上都遗址内多处进行施工的情况下,严禁除工程车辆以外的一切车辆进入遗址;并做好植被恢复及卫生环境清理工作,遗址内无关的建筑废弃物、建筑构件要尽快搬运清除;要继续加强并完善档案资料室建设,及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