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游客们对木偶戏表演很感兴趣,纷纷拿出相机拍摄曹铮摄 (曹铮)布袋木偶戏是河南民间传统的曲艺形式,在面积很小的舞台上,由一名表演者操纵木偶,运用口技等表现手法,独立完成所有故事情节的表演。这种艺术形式手口相传,如今,却由于学习难度大,收入不高等原因,面临着后继无人,即将失传的局面。 张学林老人是河南省周口太康人,年逾古稀的他是布袋木偶戏的第六代传...
6月30日,由九东文化传播机构举办的乾恒药香品鉴会在北京熙贤斋举行。北京市级非遗项目——传统药香手工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李时亮介绍了传统药香制作工艺以及传统药香的传承情况。 由李时亮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乾恒药香”采用的原料和辅料均采自无污染环境的天然香木和动物香料。“但是现在原料很难找,比如香兽要用的黏合剂,以前使用纯草药的白芨或者榆树皮...
徐立平在千佛山庙会上表演长清落子。 在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上,黑陶艺术家刘德功(前排右二)向游客介绍黑陶作品。 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刚刚过去,省城非遗现状引来不少市民关注。记者发现,长清落子等非遗项目后继乏人,面临灭绝的危险,而黑陶等则通过市场化手段绝处逢生,非遗传承冰火两重天。专家建议,非遗项目只有与市场结合才能保证生命力,并大力兴办专门学校,通过“以奖代补&...
去年岁末,日本媒体的一则报道在中日两国的古代中国文学研究界掀起千层浪:96封在中国本土已经失传的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的书信竟然出现在日本奈良县一所大学的图书馆内。昨天,记者拿到了刊登失传的全部96封书信的上海《中华文史论丛》(季刊)今年第一期,赫然发现了其中编号为64的书信,是写给其挚友、曾在宜昌担任多年峡州判官的丁元珍。 失传的96封欧阳修书信惊现日本 一次发现如此多的千年前著名文人的信件...
上海现有10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无人传承面临失传,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在全国高校中首个采用“90后”大学生集体传承的方式,将“码头号子”、“海派魔术”、“舞龙”传承人请进校园,让他们手把手教学生,力图化解非遗无接班人面临失传的困境。 多项“非遗”面临失传 ...
3月27日,2012半岛民间收藏文化座谈会暨半岛藏友会成立揭牌仪式在青岛市博物馆(微博)举行。半岛都市报社总经理支英珉,青岛市博物馆馆长刘元鸣等有关领导出席了本次座谈会,并为半岛藏友会揭牌。本次2012半岛民间收藏文化座谈会邀请了岛城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导、专家 、学者共同探讨。座谈会上,他们就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和趋势、如何推进艺术品投资市场健康发展、艺术品投资与金融创新模式讨论、国外艺术品金融模式之经...
文化和人的活动成果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一类是精神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我们称之为物质文化;人所创造的精神成果,称之为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有区别的。物质文化一定要有实物形态,而精神文化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的。 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和自然相区别的,人所创造的活动成果,它是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进一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就是文明。再狭义一点,就是我们目前所使用...
传统的陶器作为生活用品用途非常广泛,至今还有很多人用陶器腌制咸菜或者储水、存粮。但随着现代器具的冲击,陶器逐渐淡出百姓生活 ,由于制作过程繁琐 ,利润较低,传统的慢轮陶艺不再受到人们关注。在莒县长岭镇流传600多年的慢轮陶艺至今只有两位老人还在坚守,由于不赚钱,年轻人几乎没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当地政府虽然采取很多措施保护这一文化的传承,但前景堪忧。 600余年陶艺面临失传 陶制水缸、花盆等...
掌握“猴加官”技艺的,现在只有魏义民老人。 85岁的魏义民老人,是全国唯一掌握“猴加官”这一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老人拥有的这门技艺,先后入选郑州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有一个心愿:招几个徒弟,让“猴加官”传承下去。然而,多年来,这个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猴加官”是一门怎样的技艺?老人招徒遭遇了...
在临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许林田看来,东坑茶也像该市其他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同样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如果没有更合适的人来传承,郎利方这个传承人是否将成绝唱? 不要说制茶这种苦差事,昌化变狮舞、神兽花灯舞、竹编制作工艺等看上去"更好玩"的项目传承,同样面临后继乏人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但是很显然,非遗传承这件事不能仅靠政府,民间必须积极参与,尽管全国政协常委、非遗保护专家、着名作家...
樊庆云先生还说,由于手工制作费工费时,一个成熟的师傅每年最多制作10多件作品。近年来由于没有合适的售卖途径,他的作品只是通过朋友介绍出售,所得的收入也有限。 由于学此技艺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并形成经济效益,现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一般不愿学此手艺,目前缺少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接班人,大多都是安徽、河北、河南等外省有一定制砚技艺的农民工在从事这一行业。因文化水平、美术素养都不高,产品大都是复制品,...
中广网北京1月27日消息 (记者 肖源)据中国之声(微博)《新闻纵横》报道,南京以南200公里,杭州以东200公里,这里是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一座不太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小县城,然而,这里的一种特产,却是举世闻名,中国宣纸。 然而,有纸寿千年之称的宣纸,如今却遇到了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的难题。春节期间,中国之声记者来到位于泾县榔桥镇乌溪村的中国宣纸集团,实地探访宣纸人才匮乏的原因。为何高收入的宣纸制造...
正值农历小年,由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和宝山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举办的“走进家乡的民间艺术灶画”展17日开幕。展览通过10多座不同样式、风格迥异的的灶头画模型,并配以文字、图片、画稿等形式,集中介绍了上海地区民间灶头画的发展、工艺特色和传承发展。展厅内还放置了农家常用的蒸架、铁锅等炊具,灶头旁储水用的水缸和吃饭用的小板桌、八仙桌,还陈列着特地征集的织布机、独轮车等实物,营...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赵莎) 潘天寿先生是中国画的一代大师。他的绘画,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高峰。这高峰一边连着唐宋绘画的博大气度,另一边则开创中国现代绘画的雄浑之风。潘老绘画气势雄伟,夺人心魄:他在每一块石头里,每一片荷叶上,都注满当时代的浩然之气。他将诗、书、画都达到高峰,融于一炉。但潘老的绝学,后继乏人,无人能企及此高度,然在美国惊见有艺术家继潘天寿后又提高发展指画一新高峰,震惊整个艺界。...
(记者崔志坚、刘先琴 通讯员曹萍、魏文娟)由平顶山学院陶瓷研究所所长梅国建主持的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唐代花釉瓷复仿制作技术研究”,日前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项研究成果恢复了失传千年的唐代花釉瓷制作技术,继承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填补了目前我国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唐代花釉瓷产于河南鲁山段店,釉色为黑地、乳白蓝斑,其中腰鼓系皇宫用瓷,始于唐初,盛于开元、天宝年间,以后失传,存世稀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