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石砚刻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樊庆云先生还说,由于手工制作费工费时,一个成熟的师傅每年最多制作10多件作品。近年来由于没有合适的售卖途径,他的作品只是通过朋友介绍出售,所得的收入也有限。 由于学此技艺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并形成经济效益,现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青年一般不愿学此手艺,目前缺少受过专业美术教育的接班人,大多都是安徽、河北、河南等外省有一定制砚技艺的农民工在从事这一行业。因文化水平、美术素养都不高,产品大都是复制品,艺术品位不高。长此以往势必会危及这个来之不易的品牌。

刚刚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宁夏的回族传统婚俗和贺兰砚制作技艺榜上有名,宁夏目前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项目有10项,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人。樊庆云先生呼吁说,有关部门要让出具体的办法,包括经费投入,传出人的选配等实实在在的举措,才可以让贺兰砚雕刻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家雷侃认为,“非遗”只有产业化发展,为传承者增加收入,传承者才能依靠技艺养活自己,增加传承信心。同时有了经济效益传承者才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