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此件龙泉窑梅花盘是元代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龙泉窑青瓷中的精品,也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盘浅腹,圈足矮小,形制为元代流行样式,但作五个花口甚少见,一般都是六出花口。内足在釉上堆贴梅树及月亮,呈红褐色,树下方刻水纹及梅月倒影。釉呈梅子青色,青翠欲滴,温润如...
宋朝黑釉茶盏 资料图 本文摘自:光明网,作者:雪平,原题: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釉色与斗茶 黑釉瓷器和青瓷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和美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瓷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也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高潮期。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 宋代茶碗多称为盏。盏也作琖,是一种比碗小的器皿,故亦称碗,宋代文献亦称为瓯。盏,小杯的意思。 ...
黄釉划花双龙纹碗高7.5cm口径16.1cm足径7.1cm宣统一朝时间很短,其官窑瓷器传世品不多,非常珍贵。该碗造型为圆唇口、深腹口以下缓收,微垂腹,圈足,外壁划刻双龙纹,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匀净,是宣统时期官窑瓷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碗。高9.2cm口径22.4cm足径9.1cm该碗胎釉细腻,釉里红呈色鲜艳,碗外壁绘三尾釉里红鳜鱼。底足内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是雍正官窑器中的精品。现藏上海博物馆。 粉彩莲花纹盖碗。通高9.6cm口径11.5cm足径4.6cm该碗将整个器形装饰成一朵盛开的莲花,花纹细腻规整,色泽娇艳柔美,口沿、纽等部位装金,碗底有“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是道光官窑瓷...
窑变釉圆壶。在唐代曾流行过窑变釉花瓷。其呈色机理是由于釉水中含有多种呈色金属氧化物,在瓷器烧造过程中因釉水熔融下流而形成各种自然流淌的美丽色斑。此壶的釉色以黑色为主,釉面上形成了泉涌般的白色和蓝色斑纹,使器物既庄严又活泼。同类器物极难见到,一般都可定为珍贵文物。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钧瓷胜于釉色,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其间色彩的流淌与幻化,绝非任何巧思可以成就,而紫钧之典雅,绚丽如晚霞,静谧如平湖,烧造过程中,经多次素烧、施釉之步骤,加以釉彩本身乳浊黏稠、流动缓慢,故上下加迭、色泽不同之釉彩,极易于形成穿流、交织的现象,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釉色特点,素有“钧瓷无双”之说。如本品器型端庄,胎厚釉浓,釉色浓艳典雅,蓝紫融汇交织,流...
提到巩县窑,人们往往将其与著名的唐三彩联系起来,对该窑烧造的其他单色釉品种却言之甚少。实际上,巩县窑单色釉黄釉作品与唐三彩相比毫不逊色。其独具特色的釉水、粼波荡漾的色阶,是巩县窑单色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这一件黄釉褐彩执壶(见图),就是别具特色的巩县窑产品家族中的一员。该执壶胎为浅黄,壶体施黄釉,壶身主体部位伴有五处黄釉褐彩,黄釉釉下施化妆土,釉不及胫、足;壶体通高近17厘米,直颈,...
赤橙黄绿青蓝紫,明清两代景德镇的窑工烧制了许许多多颜色釉瓷,黄釉在明清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黄釉瓷器有全黄的 (器内器外皆为黄色),有半黄的 (器外黄色,器内白色)还有黄底上加五彩、加珐琅彩、加粉彩的等等。黄釉在拍卖市场有着不俗的表现,其价位高的已达数百万元。只要是官窑,只要是精品,这个价位上应该还有潜力。 明清帝皇钟爱黄釉 黄釉的滥觞期在唐代,其时黄釉瓷器发色不稳定,也较为粗糙,故只在...
与越窑一致,婺州窑的鼎盛期在于唐宋。在当年婺州区域(今浙江金华、衢州江西玉山一带)已发现窑址400多处。陆羽《茶经》有精典评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列全国第三。可见当时婺州窑瓷品为筵宴茶道所广用,品位很高。 2010年秋末,金华市区东孝街道一座宋代早期古墓,出土一件青釉瓷碗。口径21.8厘米,底径7.5厘米,高7厘米。敞口,腹缓收,平底。碗的线条显得比越窑丰满,又兼之越窑灵秀,具...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继续生产传统品种。而且因为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首先是制胎原料的进步,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因而能烧造出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物。再者是高温颜色釉瓷的烧造成熟,结束了元...
这是一件辽代定窑白釉花口折腰盘(图1),高4.6厘米,口径15.8厘米,底足6厘米;五花口,圈足,白胎,釉色泛浅米黄。 这件器物系仰烧烧成,其工艺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釉色泛黄,釉层稍厚。盘外壁釉色或深或浅对比明显,色泽过渡自然;二是盘外壁有3道明显的从上至下的垂泪痕。痕迹自然流淌,并向周边随意扩散,不做作;三是盘内壁(图2)口沿处可见细细的手工拉坯痕,靠近盘内部肉眼看不见旋坯痕迹,可能是由于...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在古代文人的文房中,除了这“四宝”之外,还会使用诸多的文房用具,本文要介绍的水滴就属于其中的一种。 这件景德镇窑青白釉人物雕塑水滴(图1),通高10.5厘米,底长7.3厘米,底宽5.5厘米,1975年安徽省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征集,现展出于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房四宝陈列”展厅中。这件瓷质水滴精致小巧,由可拆合的三部分(图2)组成:下部长方形底座,四角呈菱花...
除了宋文化崇尚“黑”受到较高的礼遇外,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往往被人遗忘,很少受到人们的青睐,但黑釉瓷在中国的瓷器历史长河中,是不能绕过的风景,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镇江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黑釉瓷器——永元十三年(101)黑釉瓷小罐。 这件黑釉瓷小罐,1973年在丹阳县大泊公社瓜渚大队东汉永元十三年墓出土。罐高3.7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2.2厘米;圆唇,直颈,鼓腹,腹下内收,平底;胎紫褐色,全器...
碗径16厘米,直口微内敛,深腹。底内凹呈鸡心状,宽厚圈足,足墙略外撇,圈足内有乳突状凸起,胎体较薄,胎质较细,胎色土黄,碗内施满釉,碗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层较厚,呈半透明状深天青色,尤其是碗口沿处有两块紫红色斑纹,发色美丽,结合其器型,胎釉、釉层呈色等方面特征分析,应为元代北方窑场烧制的钧窑系产品,且碗无破损,品相,发色完好。市价在3万元左右。
瓷盂,是一种生活用具,常作为盛储物件。在小文玩类中,大宗的是水丞、水盂、水盛,造型特征为敛口、鼓腹、圈足、无流无把,用于文房贮水;最早见于西周,多仿青铜器造型,所不同的是青铜盂多有附耳,而瓷盂不加附耳。 蓝釉,以钴为呈色剂。传统蓝釉,以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陶器。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