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青白釉人物水滴平添书房情趣
笔、墨、纸、砚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在古代文人的文房中,除了这“四宝”之外,还会使用诸多的文房用具,本文要介绍的水滴就属于其中的一种。
这件景德镇窑青白釉人物雕塑水滴(图1),通高10.5厘米,底长7.3厘米,底宽5.5厘米,1975年安徽省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征集,现展出于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房四宝陈列”展厅中。这件瓷质水滴精致小巧,由可拆合的三部分(图2)组成:下部长方形底座,四角呈菱花口,浅腹,平底;上部与底座有子母口相合,并堆塑一仰坐童子,身旁塑一花瓶,瓶内中空,可盛水;瓶上插柱状吸管,吸管中空,插入瓶中,利用大气压原理,按住吸管顶端,可从瓶中吸水,为砚台滴水研墨。此器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青中显白,积釉处呈湖水蓝色,温润如玉。应该说,这样一件精妙的瓷水滴,既是一件文房实用器,更是一件文房陈设品,给古人书房增添了几分情趣。
从目前材料看,青白釉瓷器是五代时期最先由繁昌窑创烧的,北宋时期景德镇窑后来居上,烧造出了更加优质的青白瓷。南宋时期景德镇窑青白瓷釉色呈“湖水蓝”,雕塑件也越来越多见。从釉色与造型综合分析,这件青白釉人物雕塑水滴应属于南宋景德镇窑产品。
水滴,又名“砚滴”,顾名思义是为砚台研墨注水、添水的用具。查此器名,由来已久,南宋赵希鹄所著《洞天清录》一书中,即已出现“水滴”一词。该书中有“水滴辨”两则,其一言:“晋人水盂,余尝见长沙故官家有小铜器,形如桶,可容一合,号‘右军(王羲之)砚水盂,其底内有‘永和’字,此必晋人贮水以添砚池者也。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水盂。”这段记述实际上考证了“水盂”与“水滴”的区别,赵希鹄认为:晋代以来的“水盂”是研墨时一次性给砚池添水的用具,而后来出现的“水滴”则是随时给砚池少量滴水的工具,相比前人,南宋人更加精细化了。从“古人无水滴”之句,似乎可推测“水滴”这种文书用具很可能正是在南宋时期才出现的。类似的这种带吸管式水滴,还见于南宋吉州窑白地黑彩产品。
清代寂园叟《陶雅》中说:“水丞,谓之水滴,又谓之蟾注。有蟾滴,有龟滴,皆水滴也。凡滴各有水管,安插于龟、蟾等物之背上,用时以食指按其管,吸水而注之于砚,故曰滴也,而又曰注也。”这段文字很好地解释了水滴吸管的用法,而“凡滴各有水管”一句似乎强调:“水滴”都带有吸管。
从出土文物看,西晋时就已有青瓷蟾形水丞(有的称蛙形水盂),在瓷质蟾蜍背上有圆筒状孔,腹内中空,但笔者未见附带吸管的;另外,笔者也见过宋代青白瓷中有蛙形水注,但蛙背部无孔,也无吸管,水是从张开的蛙嘴中滴出的。不知这两类是否就是寂园叟所说的“蟾注”“蟾滴”,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水滴、砚滴,一个“滴”字诠释了水量之少,体现了古代文人在文房中研墨时的雅趣。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