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釉陶三彩套盒鉴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辽代釉陶三彩套盒(如图)由两件浅盘组成,高4厘米,口径15厘米。浅盘为子母口,浅腹,八曲花瓣形高座,高座表面装饰印花牡丹花叶纹。浅盘大部分上施黄釉,牡丹花上施白釉,牡丹叶上施绿……辽代釉陶三彩套盒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辽三彩即辽代生产的低温釉陶器,不仅限于黄、绿、白三色釉,绿、黄单彩器也很有特色。辽代釉陶器的生产,既有专门的窑场,也有专烧釉陶的窑炉。辽代窑场,目前发现有赤峰缸瓦窑、林东南山窑、阿鲁科尔沁旗水泉沟窑和北京龙泉务窑等处。其中林东南山窑位于辽代上京临潢府故城西南1公里处,是专门烧制三彩釉陶的窑场。这里生产的三彩和单色白釉、黄釉器,胎质较细,均作淡红色。烧造时,胎体先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制坯后先入窑素烧,再施彩釉二次焙烧而成。素烧的温度达1120℃左右,胎质瓷化,吸水率降低。由于釉色单一,采用填色技法,釉色界限分明,釉面很少流淌。在装饰风格方面,主要以印花为主,少见绘花和划花等装饰。在构图上,讲求对称,纹饰较为繁缛,满布整个空间。

   辽王朝统治时期,我国陶瓷手工业经过隋唐的大发展,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进入到一个瓷业昌盛、窑口林立、窑艺更臻完善和成熟的时期。辽三彩在继承唐三彩烧制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反映出契丹族特有的民族风貌和文化特征。辽代陶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的装饰特点,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70年夏,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村群众因修渠取石发现了一座辽墓,翁牛特旗文化馆、昭乌达盟(现赤峰市)文物工作站随即派员进行了发掘。此墓为石室木槨券顶单室墓,葬式为合葬,男女墓主人头东脚西,仰身直肢,脸部均覆盖铜面具,应为辽代中期的契丹贵族。墓中共出土此式套盒四件,其用途当与汉族漆器果盒相似,是辽代中晚期三彩器精品。
责任编辑:晓燕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