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越窑青釉贴神人瑞兽唾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壶高8.3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8.5厘米。

 

  器造型端庄,釉汁莹润。肩至上腹部压印由菱形网格纹组成的宽带纹与倒三角图形,主题图案为堆贴朱雀、双凤、仙人骑神兽、辟邪的模印纹。纹饰规整,小小菱形网格中,细如游丝的十一根纵横线条(横五纵六)根根清晰,为同类纹样中少见。而三角形图案之美,主题装饰之精湛,亦为同期青瓷中罕见。

 

  “唾壶”,即“渣斗”,属卫生用具,因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有“女阴侯唾器”铭的漆唾器,故又名“唾器”(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在冯先铭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上,对唾壶的诠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唾鱼骨或兽骨的承器,故又有渣斗之称”(见《中国古陶瓷图典》之“唾壶”、“渣斗”条目)。上述文字表明,先民遗赠给今人的“唾壶”,其实蛮有品位:当时不仅被尊为桌上之物,还贵为“宴饮时”所用。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在无数饱经沧桑的各式高古瓷中,而能被当今工具书明确为贵族用器的,大抵上仅此一款。

 

  中国的许许多多瓷器,烧造之初,并非为观赏,而是实用。为炫耀主人身份,为显示宴请者品位与客人档次,上流社会在酒席宴上当然不能只见鱼肉,而没有一些诸如承放鱼刺或骨渣的容器。于是,便有了酷似商周青铜尊造型的唾壶。唾壶外观越漂亮,装饰越考究,讲究体面的王公贵戚则越感到有面子,似乎于食欲亦大有好处,这该是古代唾壶、包括唐宋唾壶,之所以被制作得如此大气如此玉滑的真正原因,亦是后世明清官窑,仍然多见渣斗生产之缘故。

 

  器身里外施灰青釉,釉层均匀、致密。釉面上还错落有几绺因年代久远而自然形成的冰裂纹和牛毛纹片,此为鉴真的重要依据。另外,器上的土沁分布合理;足端上的垫烧痕流畅,这亦是辨认要点。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