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母子蛙型砚滴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该砚滴高5.5厘米,长8.5厘米,宽6厘米。母蛙体态丰硕,昂首注目,警觉地注视着前方,蛙背上落一片荷叶,伏有一只嬉戏幼蛙。母蛙嘴部有出水圆孔,背上荷叶边微卷起,叶片中心隐藏一进水孔,且能控制出水大小。其构思精巧,实用功能与器物造型完美相结合,为研墨滴水之用,是砚台配套器具。

 

  其制作手法为手工贴塑捏制,采用浸釉法,以手指捏住蛙型器底足部位,将器物浸于釉水中而后提起晾干,入窑烧制成器。该器底边露胎处留有制作者指纹印为考。釉面有棕眼及褐斑,釉水呈青绿色,釉层浅薄,气泡大、小疏朗,釉面开片,露胎底足呈黄褐色,底模压微凹,四足有嵌压脚趾印纹,器型完好。

 

  其写实风格,别致造型,老到工艺,给人以栩栩如生、粗犷豪放之美感。其实,古代的蛙指的不是如今的青蛙,而是蟾蜍,此蛙型砚滴也实如同金蟾也。该青釉母子蛙型砚滴应为民国后期之物,南方地区则少见,值得把玩。该砚滴为仿生青釉制器,其前辈可追溯到原始青瓷,如耀州窑口。蛙型器,最早烧制于东汉,传世有西晋青釉蛙型水盂,以后相继流传。

 

  关于蛙图腾有着远古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界在陕西临潼骊山发掘了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基址——姜寨遗址,使得蛙图腾重见天日,所谓骊山女娲氏的蛙图腾是一幅画在彩陶盆壁上的蛙纹(实为蟾蜍)写实图画。专家们认为,它与鸟纹、鱼纹、鹿纹一起,同属仰韶四大图腾形象。蛙纹图腾形象及变形图案在整个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东汉许慎《说文》中云:“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而“娲”与“娃”通用,因此蛙图腾就是“娲”的化身!蛙型器由来已久,见此母子蛙型砚滴使人联想起了女娲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