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肯尼亚项目点局域图,自下而上的沿海3个地区名称分别是蒙巴萨、马林迪和拉穆群岛。传说中的郑和船队宝船,载重可达数千吨甚至万吨。图为陈列于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的宝船同比例复原模型。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为肯尼亚培训两名水下专业人员。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在西沙群岛进行水下考古调查。经历过“西沙水下考古”的历练、抢救“碗礁一号”的艰辛和&ldquo...
肯尼亚项目点局域图,自下而上的沿海3个地区名称分别是蒙巴萨、马林迪和拉穆群岛。 传说中的郑和船队宝船,载重可达数千吨甚至万吨。图为陈列于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的宝船同比例复原模型。 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为肯尼亚培训两名水下专业人员。 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在西沙群岛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经历过“西沙水下考古”的历练、抢救“碗...
肯尼亚项目点局域图,自下而上的沿海3个地区名称分别是蒙巴萨、马林迪和拉穆群岛。 传说中的郑和船队宝船,载重可达数千吨甚至万吨。图为陈列于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的宝船同比例复原模型。 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为肯尼亚培训两名水下专业人员。 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在西沙群岛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经历过“西沙水下考古”的历练、抢救“碗礁一号...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内陆水域将于今年11月开始进行首次水下考古,水战遗址成此次水下考古的主要内容之一。 水下考古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难度高、风险大,江西至今尚未真正开展水下文物的普查和考古。日前,国家文物局选定江西省(鄱阳湖内陆水域)、安徽省(长江、淮河内陆水域)为开展水下文物普查的两个内陆试点省份。 据了解,江西省江河湖泊众多,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度达到1.8万...
中新社记者10月17日了解到,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内陆水域将于今年11月开始进行首次水下考古,水战遗址成此次水下考古的主要内容之一。 水下考古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难度高、风险大,江西至今尚未真正开展水下文物的普查和考古。日前,国家文物局选定江西省(鄱阳湖内陆水域)、安徽省(长江、淮河内陆水域)为开展水下文物普查的两个内陆试点省份。 据了解,江西省江河湖泊众多,全境有大小河流240...
2010年8、9月间,浙江舟山水下考古工作站分别在普陀区的五个海岛乡镇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调查人员克服台风边缘影响、海况恶劣的困难,出海对沉船疑点作实地考察、定位,初步掌握该海域存在宋元沉船疑点的信息,取得了一手的资料。 舟山市水下考古工作站自2008年11月正式挂牌以来,在各级主管部门指导协助下,对舟山海域内的水下文物、陆上涉水临海港口等情况有概况性的了解。特别是在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等...
昨日,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队乘船出海,渔民现场为其指认曾经发现水下文物的水域。随着考古队专家对该区域4个点位进行专业测量的完成,天津水下考古正式拉开序幕。昨日确定的水下文物线索点位,为此后的水下文物仪器探测和入水探摸提供了较小的、有效性强的范围。 自今年以来,天津水下考古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文物考古队员经常拿出专门的时间,到渤海湾的沿海渔船集中的塘沽北塘和汉沽蔡家堡等地进行实地走访,向他们...
左图A处为肯尼亚拉穆群岛。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图为郑和宝船的复原图。 “南澳一号”的水下文物打捞结束后,中国水下考古的下一个焦点在哪里?非洲,肯尼亚!记者昨日获悉,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合作的中肯拉穆群岛考古项目,日前正式启动。未来3年,中...
埃及胡夫金字塔(资料图片) 埃及考古专家近日开始在位于首都开罗南部法尤姆省的加龙湖进行水下考古,希望确定湖底玄武岩石的位置,以揭开金字塔石块来源之谜。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希·哈瓦斯说,此次发掘工作是该委员会水下文物局第一次在加龙湖执行考古任务,此前已对加龙湖和湖中岛屿进行了雷达扫描。目前,蛙人正在检测湖中一片长约10公里的区域。 发掘工作负责人哈立德·赛义德说,5年前,美籍埃及科学家法...
埃及考古专家近日开始在位于首都开罗南部法尤姆省的加龙湖进行水下考古,希望确定湖底玄武岩石的位置,以揭开金字塔石块来源之谜。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希·哈瓦斯说,此次发掘工作是该委员会水下文物局第一次在加龙湖执行考古任务,此前已对加龙湖和湖中岛屿进行了雷达扫描。目前,蛙人正在检测湖中一片长约10公里的区域。 发掘工作负责人哈立德·赛义德说,5年前,美籍埃及科学家法鲁克...
7月21日上午,前来执行汕头“南澳Ⅰ号” 水下考古任务的“南天顺”打捞船满载着出水的万余件文物离开南澳海域,由广东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全程护送驶往广州,这标志着为期3个多月的汕头“南澳Ⅰ号”首期水下考古工作圆满完成。 据悉,从今年4月9日“南天顺”打捞船到达汕头“南澳Ⅰ号R...
昨天上午7时许,汕头“南澳Ⅰ号”打捞船“南天顺”满载着出水的1万多件文物离开南澳海域,由广东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官兵全程护送驶往广州,这些文物会运交广东省博物馆进行进一步处理、保护,今后可能再运回部分文物在南澳当地展出。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队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今年水下考古计划。 考古队队长崔勇表示,目前...
记者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截至今日,今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工作共出水文物11000件,包括各种瓷器、钱币、铜制品和植物果实等。至此,持续百日的“南澳一号”水下考古正式收官。 作为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今年的一号工程,此次考古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船载文物基本打捞完毕,基本摸清了沉船的位置及结构,初步断定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的民...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
从海底打捞上来的二战炸弹 正在铺设的天然气管道 波罗的海水下发现的沉船 据德国《明镜》7月19日报道,近日,在修建波罗的海天然气管道过程中,考古学家们意外发现了海底宝藏,包括数十艘沉船和一些文物。 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的工程师们曾进行过一系列试验,包括利用亨舍尔滑翔机向波罗的海投炸弹。70多年过去了,一颗重达1000多公斤的炸弹被发现,它正处于1220公里长的俄德北溪天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