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昨日,全国首家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落户武汉,记者在揭牌仪式上获悉,1989年至今,国家文物局共举办5期水下考古培训班,目前取得资格证书的专业水下考古队员总人数约90余人,其中湖北仅有两人,一人来自荆州,另一位则是武汉市考古所的考古队员王浩。空降兵当水下考古队员1981年出生的王浩,浓眉大眼,身高1.78米,皮肤很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于能成为武汉唯一,王浩笑称“很巧&rdquo...
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南海一号”第二次室内试发掘将在本月26日正式开始,13名队员由发掘人员和文物保护人员组成,发掘工作将持续到4月25日结束,为期1个月。 据此次发掘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海一号”的二次发掘将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公众有望现场观赏水下考古队员工作的真实情景,而在这次发掘中,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也将首次使用。 将确定古船首尾...
3月5日,菲律宾苏比克湾(Subic Bay),国际高氧和技术潜水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Nitrox and Technical Divers,简称IANTD)亚洲区总代表向市考古所的林国聪和王光远等参加“中国水下考古第三期技术潜水培训班”的15名学员们颁布了密闭式循环呼吸器潜水(CCR Diver)和技术沉船潜水(Technica...
新华网南昌3月2日专电(记者 沈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组织考古、物探方面的专家对鄱阳湖水域进行实地调查,以确定水下文化遗存点的具体位置,为下一步开展水下考古做好准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告诉记者,2月底,考古、物探专家在鄱阳湖水域的星子县、都昌县进行实地调查,重点调查了老爷庙水域、鞋山古战场以及汉代鄡阳古城遗址。被称为中国“百慕大”的老爷庙水域是此次实地勘测...
自本报报道鄱阳湖首次水下考古在浔启幕,有望揭开中国“百慕大”神秘面纱的消息后,得到市民的极大关注。昨日,记者获悉,本次之行颇有收获,基本能确定老爷庙沉船和鄡阳城位置,考古队伍计划于下周到达永修县,一探海昏的神秘。 “这次的九江行,很有收获,老爷庙沉船位置基本确定了,都昌古鄡阳城的位置和面积也基本清楚,但这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
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中国水下考古密闭式循环呼吸器潜水和技术沉船潜水培训班”在菲律宾苏比克(Subic)港顺利举办,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林国聪和王光远两位同志应邀参加此次培训。本次培训班于2月19日开始,3月6日结束,应邀参加培训的15名学员都是从全国各省市水下考古技术潜水员中严格遴选出的业务骨干。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密闭式循环呼吸器潜水(CCR Diver Course)和技术沉船潜水(Te...
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水密切相关。中国有着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其中蕴含着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组建专门机构开展水下文物调查、重要沉船...
11月25日,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两名水下考古队员林国聪和王光远应邀启程远赴非洲肯尼亚,参加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的中肯水下考古合作项目。中肯水下考古合作项目为期三年,旨在和肯方共同寻找海上丝绸之路东非端点的中国古沉船等文化遗存,帮助肯方拓展水下考古事业,增进两国友谊。本次赴肯工作是该项目的第一年度,自11月25日起,至明年1月24日止,为期两个月。所选派的水下考古队员由来自全国7个省、市博物馆、考...
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成果: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 虽然拥有广袤的海疆和悠久的海外贸易历史,中国的水下考古在整个考古工作中,都只能算是一个较小的分支。20几年前,一场在荷兰举行的拍卖刺激了国人的民族感情,同时激发了对这一陌生考古模式的好奇——1984年,文物贩子迈克·哈彻在中国南海海域打捞了一艘18世纪的沉船,将沉船中所有20余万件精美文物悉数拍卖。而根据国际海洋公约,对于公海...
肯尼亚项目点局域图,自下而上的沿海3个地区名称分别是蒙巴萨、马林迪和拉穆群岛。 传说中的郑和船队宝船,载重可达数千吨甚至万吨。图为陈列于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的宝船同比例复原模型。 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为肯尼亚培训两名水下专业人员。 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在西沙群岛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经历过“西沙水下考古”的历练、抢救̶...
中新社记者10月17日了解到,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内陆水域将于今年11月开始进行首次水下考古,水战遗址成此次水下考古的主要内容之一。 水下考古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难度高、风险大,江西至今尚未真正开展水下文物的普查和考古。日前,国家文物局选定江西省(鄱阳湖内陆水域)、安徽省(长江、淮河内陆水域)为开展水下文物普查的两个内陆试点省份。 据了解,江西省江河湖泊众多,全境有大小河流240...
9月底,应法国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和远东学院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赵嘉斌率7人代表团赴法,与法国同行交流经验,并就未来合作达成初步共识。 中国水下考古代表团参观法国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设备库房 访问期间,中法水下考古工作者联合在法国南部巴拉瓦市海域对“让娜·伊丽莎白”号沉船遗址进行了2010年度的水下发掘工作。联合发掘之后,双方通过专题科研报告,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
应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邀请,10月24日下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队员许超启程赶赴广州,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的南海科学考察活动。据了解,此次南海科考团成员约40人,自10月26日正式启航入海,科考持续时间40天左右,主要任务是对南沙群岛进行地质、水文、生物、化学、水下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其中,参加南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考察的队员共2人,分别来自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
肯尼亚项目点局域图,自下而上的沿海3个地区名称分别是蒙巴萨、马林迪和拉穆群岛。 传说中的郑和船队宝船,载重可达数千吨甚至万吨。图为陈列于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的宝船同比例复原模型。 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为肯尼亚培训两名水下专业人员。 2007年,国博水下考古队在西沙群岛进行水下考古调查。 经历过“西沙水下考古”的历练、抢救“碗礁一号”的艰辛和“...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