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 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 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 高足碗盛于元代,又称靶杯,在明代初年亦十分流行。永乐红釉高足碗弥足珍贵,最负盛名。
青花灵芝纹碗,高5.5cm,口径11cm,足径4.5cm. 碗撇口,圈足,无款。碗心双圈内饰折枝山茶花纹,口沿内侧以青花晕染一圈,外壁饰缠枝灵芝纹,外口沿及圈足外饰青花线纹。 此碗胎质洁净,造型简洁,青花发色浓重鲜艳,并有黑色结晶斑,为典型的苏麻离青料之风格。纹饰疏朗明快,雅致宜人,含有吉祥寓意。
仿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碗,明,高10.2cm,口径21cm,足径10cm.故宫博物院藏。 碗撇口,弧腹,圈足。内外施白釉,碗内印花云龙纹装饰。 云龙纹,瓷器装饰上龙纹的一种,构图上以龙和云组成纹饰,龙纹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作云间飞舞状。始见于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瓶上的云龙纹、宋定窑印花盘上在祥云间舞动的龙纹等。元、明、清瓷器上云龙纹更为多见。
青花加金彩缠枝苜蓿花纹碗,明永乐,高6.4cm,口径14.9cm,足径5.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口沿下绘青花菱形锦纹,内壁用金彩描绘缠枝花纹,内底绘青花荷莲纹。碗外壁青花装饰,近口沿处绘曲线纹,腹部绘缠枝苜蓿花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碗无论造型还是纹饰均系永乐官窑首创,金彩与青花搭配装饰相得益彰。此件不署款,但在相似的传世或出土物中见有在外底以青花料画雪花片状花押款者。
青花折枝月季纹碗,明永乐,高5.9cm,口径11.1cm,足径4.6cm。清宫旧藏。 碗撇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勾莲纹,里口沿饰忍冬纹,外壁饰折枝山茶花纹。纹饰简洁、清新而明快。
青花菊瓣纹碗,明永乐,高10.3cm,口径21.2cm,足径7.6cm。清宫旧藏。 碗敞口,瘦底,为鸡心碗。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折枝枇杷纹,内壁饰缠枝花纹,内口饰海水纹。外口饰回纹,外壁饰菊瓣纹,纹饰间隔以青花线。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碗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明永乐、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此碗外壁以32枚菊花瓣为饰,花瓣细长呈放射状排列。这些花瓣从足上...
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明洪武,高16.7cm,口径42cm,足径22.7cm。 碗直口,深弧腹,圈足。内外均以釉里红为地作留白装饰,俗称“釉里红拔白”。内底一周回纹边饰内绘折枝牡丹纹,内壁绘缠枝莲纹。口沿内外绘卷草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含朵花纹。圈足外墙绘回纹。 此器造型硕大敦厚,纹饰画工精细,线条细腻流畅。此种釉里红拔白装饰技法与洪武时常见的白釉为地的釉里红器装饰方法正好相...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洪武,高14cm,口径14.6cm,足径4.8cm。 高足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体内外施高温铜红釉。碗心锥拱一朵折带云纹,内壁模印云龙纹,二龙均为形象一致的五爪龙,作追逐状,以两朵云纹相隔。高足内施青白色釉,无款。 过去人们将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定为元代,但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新的资料不断出土,人们采用类型学的方法,从以往定为元代的瓷器中逐渐辨认出一...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高10cm,口径20.6cm,足径9.1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釉里红装饰。内外口沿均绘回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内底双线圈内绘折枝牡丹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碗的造型和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洪武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其釉里红纹饰的发色,在传世或出土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称得上较为纯正。
钧窑天蓝釉菊瓣碗,元,高14.5cm,口径32.8cm,足径8cm. 碗敛口,莲瓣形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足部无釉,胎呈铁褐色。此碗因烧成时的缺陷,与装烧的漏斗形匣钵粘连在一起而被遗弃在窑址,它直观反映出元代钧窑的装烧工艺,颇为难得。 匣钵是瓷器焙烧时放置坯件并对坯件起保护作用的窑具。将装好坯件的匣钵层层相叠,按照不同的烧成要求摞放在窑炉内相应位置后,即可点火焙烧。...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明洪武,高16.5cm,口径40.5cm,足径23cm。 碗直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一周回纹内绘折枝牡丹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口沿内外分别描绘浪花纹和缠枝灵芝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莲瓣内绘朵花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此器就与元代枢府釉碗造型接近,但又有向后来以秀美取胜的永乐碗形演变的...
西夏国雄踞西北,其辖地西接玉门关,东靠陕山两省交界的黄河,北控今日的额济那旗以北的大漠,南锁萧关,地矿产说不上丰富,但也是种类繁多。 查西夏的一部字典类的工具书“番汉合时掌中珠”可知,西夏国内有植物上百种,动物几十种,矿产也有二十多种,其中额济那旗(属西夏时的白马镇燕军司)境内产水晶,也产玛瑙,笔者要介绍的这件质地优良的玛瑙小碗(图1),堪称其中精品。该玛瑙碗高3.8厘米,碗口直径9.8厘米,饼...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元,高8.5cm,口径18cm,足径6.4cm. 碗敛口,深弧壁,圈足。内、外施天蓝色釉,底部无釉露胎。 此碗周身釉色呈现出如火焰蓝光般色泽,鲜艳夺目。此种色彩为钧窑首创,最初是因为窑工对于着色剂呈色原理的无知,使得釉色在窑内发生自然变化,称为“窑变”。后来这种烧造技术被人为加以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釉装饰。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赞美此种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釉色。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菊瓣碗,元,高9.5cm,口径23.7cm,足径7cm。 碗呈菊瓣形。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碗内有红斑装饰。 用花瓣作为碗的造型,起源于唐、五代时期,宋、金时期兴盛,延续到以后各朝。这一成型技法的使用,对实用器起到了很好的美化作用。
一提起明成化瓷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彩鸡缸杯。早在明代万历时,此种小杯子的名气就大得惊人,清代《唐氏肆考》中记载:“神宗尚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到了后世,其名愈隆,清乾隆皇帝弘历题有《咏鸡缸杯》一诗,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民国《饮流斋说瓷》一书称:“鸡缸为成化精品”。在藏界,“斗彩”一词仿佛成了“成化”的代名词,以致于成化年间出产的其他种类瓷器被斗彩瓷盛名所掩,光彩大失。其实明代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