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折腰碗,北宋,高4.8cm,口径20.5cm,足径6.8cm.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折腰,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牙黄,口镶铜釦。外壁光素无纹。内壁刻划折枝萱草纹,花朵饱满,花叶舒展。此碗的图案布局堪称定窑碗类装饰的一个突破,因为定窑碗内装饰一般仅在内底或内壁,而此碗的内部装饰图案由内底延伸至内壁,效果更显潇洒自然。
定窑白釉内外刻花萱草纹温碗,北宋,高13.3cm,口径26cm,足径14.5cm.故宫博物院藏。 温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内外皆刻萱草纹,纹饰线条清晰流畅,刀法简洁大方。原本应有与之配套使用的温壶,用于温酒。 萱草,按《毛诗注疏》的解释,一名“宜男”,一名“忘忧草”,自古即是一种带有多重吉祥寓意的植物,宋代瓷器装饰中经常使用。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北宋,高16.4cm,口径32.5cm,足径15.6cm.故宫博物院藏。 温碗口微敛,深弧腹,圈足。口沿无釉。外壁近口沿处刻划弦纹一道,下刻莲瓣纹;内壁刻划鱼藻纹。原本应有与之配套使用的温壶,用于温酒。 鱼是宋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因“鱼”与“余”同音,故鱼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余”。
清 康熙年间 高7.7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7厘米 碗口外撇,弧壁,深腹,圈足。器施以红、黄、黑等彩料的五彩装饰,外壁绘仙人图,人物以红彩勾勒轮廓,加以平涂敷色,碗心绘折枝桃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六字双行款。五彩是明清时期御窑厂生产的重要彩瓷品种之一,到康熙时期,釉上蓝彩和黑彩的运用,使五彩瓷更加绚丽多姿。陈浏《陶雅》记:“康熙官窑彩碗上画过海八仙,而并无海水,面目秀异,身段...
清 康熙 高7.6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6.1厘米 碗撇口,弧壁,深腹,圈足。外壁以黄釉为地,珐琅彩绘缠枝牡丹纹,四朵富丽的牡丹花俯仰盛开,色彩绚丽,其间点缀数朵各色小花。花朵硕大饱满,枝蔓缠绕,寓有“年年富贵”吉祥之意。内壁施白釉,外底蓝料彩双方栏内书“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字体笔画粗宽,挺拔端庄。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彩瓷品种之一,康熙三十五年(1696)始制,其制作先在景德...
定窑白釉葵口碗,北宋,高6cm,口径16.3cm,足径5.9cm.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呈五瓣葵花式,口沿外有宽约1cm左右的涩边,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外壁有垂釉痕。 北宋定窑装烧方法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此碗采用支圈挂烧法, 或称支圈正烧法。即把碗、盘口沿架于支圈上, 若干个按一定间隔放在一起置于匣钵中烧造, 其产品特征是口沿外撇,胎体普遍较薄, 内壁施满釉, 外壁在口沿处因...
前些时候,应曾在中国留学的一位英国朋友的邀请,我和爱人专门飞赴曼彻斯特观光游览。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当地的一个古玩市场,我幸运地淘到了一件流失海外的清康熙年间的黄釉暗刻莲纹碗。 记得那天下午,我的这位英国朋友驾车带我到当地一个比较有名的古玩市场淘宝。路上,他就向我介绍说,该古玩市场已经成立60多年,历史比较悠久,且古玩种类繁多。既有形状各异的钱币,也有造型精美的瓷器、玉器...
定窑白釉花口碗,北宋,高5.9cm,口径19.2cm,底径5.6cm.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六瓣花朵状,敞口,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层磨损严重。 此碗内壁贴有六个标签,依逆时针顺序,内容如下。 “签1:第三⊥○号(苏州码:第360号)[查](红章) [延](应为后写) 签2:[热] (热河)第二九三○三号 签3:故宫博物院点讫 所165[古](古物陈列所) 签4:留平(北平)物品新...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五代,高6.6cm,口径17cm,足径6cm。 碗敞口,斜壁,圈足。胎体轻薄。碗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足中心刻划“官”字。 此碗是五代时期河北曲阳定窑产品,属同一时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据考证,晚唐至北宋定窑瓷器铭款中以刻划“官”和“新官”者居多,仅1985年陕西西安北郊火烧壁出土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1969年河北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
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五代,高7.5cm,口径19.2cm,足径7.2cm. 碗呈五瓣花口状,口沿外撇,斜壁,浅圈足。腹壁自花口凹陷处起棱线。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釉面玻璃质感强并开细碎片纹。 这件青釉花口碗,釉面虽有水沁痕迹,但造型秀丽,釉色匀净,仍能反映出五代时期耀州窑青瓷的烧造风格。 耀州窑烧制瓷器始于唐代,当时所烧造品种十分丰富。五代时期开始则以烧造青瓷为主,其青翠莹润的釉面和精致优美...
定窑白釉碗,五代,高5.8cm,口径18cm,足径6cm.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斜壁内收,圈足。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底无釉。 五代是定窑瓷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制瓷工艺比唐代更为精细,碗、盘类器采用匣钵装烧,器口朝上摆放,因此口沿满釉,而底足多无釉,此碗即是代表。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五代,高6.8cm,口径19.8cm,足径7.3 cm.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尖唇,腹斜收,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内外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底刻“易定”二字。 传世定窑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状相同,大小相若,胎体厚薄也基本一致,早年出于同一墓中。铭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体瘦劲,笔画有力,时代属于五代后期。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口径16.4cm,足径8.3cm。 碗口微撇,浅腹,阔底,圈足。腹刻莲瓣纹。里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 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堤境一带,是隋代湘阴窑的所在地,唐时隶属岳州,故称“岳州窑”。唐代岳州窑的瓷器胎壁较薄,比较粗松,呈铁灰色,釉色明亮,底足有釉,器物精致,少装饰。多采用支钉烧法。经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化学分析,岳州窑青瓷所施青釉...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
青釉玉璧形底碗,唐,高3.5cm,口径14.4cm,足径6.6cm。 碗撇口,浅腹斜收,玉璧形底。里外满施青釉。从各方面特征看,此碗应属于唐代越窑产品。 根据浙江诸暨牌头茶汤唐贞元十年(794年)墓和上虞联江帐子山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墓出土的资料看,当时已有撇口碗,这种碗斜腹,玉璧形底,是中唐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品种。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在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如河北的邢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