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 商后期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此批骨笄共出土499件,大多数发现在一木匣内,有的零散放置,有的成束…[全文]
西周 食器 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 宜侯夨,西周康王时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宜…[全文]
西周 武王时期 盛食器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 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 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全文]
西周 西周早期 1956年陕西长安张家坡出土 长13厘米,宽6.5厘米 这是一块残断的牛肩胛骨柄部,反面有圆形钻孔三个,钻内有灼痕,正面有卜兆,在卜兆附近…[全文]
商 传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18.6厘米、宽10.2厘米 这是一块完整卜甲,商代时用龟甲,多数用腹甲,少数也有背甲,还有甲桥刻辞、甲尾刻辞。通过这片卜甲…[全文]
商 商王帝乙或帝辛时期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22.5厘米,宽7.4厘米 这是一块商代末年的牛肩胛骨,上契刻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辛卯、壬辰、癸巳…[全文]
商 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 传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27.3厘米、宽3.8厘米 这是刻于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块记事肋骨。一面刻有文字,记载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全文]
商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32.2厘米、宽19.8厘米 这块牛肩胛骨正、反面刻有卜辞9条,字口涂朱,内容是贞问一旬之内的灾祸,辞中记载庚戌日出现虹。此外…[全文]
商 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约12厘米 殷墟卜辞中有大量的日食资料。卜辞内容是预卜日食是否会发生,还有卜辞记载,壬子这天卜问:两天以后的甲寅日会发生日食吗?据…[全文]
商 武丁时期 约公元前13世纪 传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长30.8厘米、宽19厘米 这片大型甲骨阴刻文字并填朱,正面记述甲辰之夕,有大骤风等内容,背面记载北方…[全文]
宋 北宋 公元960年-1127年 建筑材料 河南开封出土 长30.2厘米、宽30厘米、厚11.5厘米 此物为繁塔浮雕砖之一,正中深凹处为圆形佛龛,…[全文]
宋 北宋 长5.5厘米、宽5.3厘米、高4.2厘米 此印背刻“太平兴国六年八月铸”,即公元981年所铸。“神卫”是北宋禁军主力部队之一,属侍卫司步军,与“捧日”…[全文]
宋 北宋 长5.5厘米、宽5.4厘米、高5.7厘米 远方铜印为禁军官印之一。北宋初年,宋太祖抽调地方精锐士兵补充禁军,长年驻守京城及附近地区,使地方军队实力大为…[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明器 传河北唐县出土 高9.5厘米,口径11.3厘米 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明器 高3.1厘米、口径12.2厘米 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明器 高9.8厘米、口径4.3厘米 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与…[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明器 通高15.6厘米 这套白瓷茶具是陪葬用的模型,分别是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汤瓶以及盛茶渣的渣斗。与之同出土的还…[全文]
五代十国 五代 后唐 明器 1965年福建省福州市郊刘华墓出土 高100厘米 这件彩绘女俑头梳扇形高髻,双手拱于胸前长袖内。体态丰腴,其造型承袭了唐…[全文]
五代十国 十国 南汉 盛器 1954年广东省番禹县南汉墓出土 高19.5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8.1厘米 此罐带盖,肩部有六耳。据研究,番禺县的…[全文]
五代十国 十国 后蜀 传1938年四川省成都市出土 残高29厘米、残宽21.5厘米、厚7.5厘米 石经是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籍的范本。自东汉刻熹平石经起,以…[全文]
2018年4月11日上午9:30,万众瞩目的平顶山博物馆第二届牡丹节开幕咯。赏花开,闻花香,听春唱,一场文化盛宴随春袭来。 博物馆外万株牡丹竞相绽放,博物馆内中华文化…[全文]
为逐步完善全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沁阳市文物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3处文保单位保护标志碑的刻立工作,为神农山—二仙庙景区…[全文]
4月10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入围终评的绍兴兰若寺墓地未能成为最终的TOP10之一。但是毫无疑问,兰若寺墓地同样是重要的考古发现,记…[全文]
我国盐业资源丰富,盐业史研究硕果累累,盐业考古却起步较晚。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与国外盐业考古的差距迅速缩短。然而,古人是怎么制海盐的?海盐从哪里来?良渚文化时期是否…[全文]
4月11日上午,平阳县苏步青励志教育馆理事会成立大会召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华,县文广新局局长郑树群,苏步青励志教育馆理事会成员参加了仪式。仪式由县文广新局副局长周家修…[全文]
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菱角。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描述了采菱的画面;清代诗人阮元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则描述了种菱的技巧。这些诗…[全文]
10日,在经过为期一天半的汇报展示后,“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 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山东章丘焦家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全文]
山西省太原市考古研究所10日发布最新考古发掘报告,在太原晋祠村发现一座后晋时期的古墓葬,这是迄今为止,具有4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太原发现的唯一一座后晋墓葬。 该墓…[全文]
唐 茶具 高4.3厘米、口径14.3厘米 中国饮茶历史悠久,普及推广是在中唐以后。这时期,始有茶字,出现了论茶之书,茶税也开始增设,与周边邻国贸易中亦出现…[全文]
唐 茶具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唐长安城平康坊遗址出土 高4厘米、口径17.4厘米 茶托宽平沿,浅腹,圈足,平面呈五曲花瓣形,边缘微向上卷。其圈足内…[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