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为宋代六大窑系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全文]
定瓷为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在五大名窑中,唯定窑以装饰见长,白色最为名贵。定瓷还有个显著的特点是淋釉,俗称泪痕。 定窑瓷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全文]
定瓷拍卖一季度内四件创纪录 定窑瓷器无疑是近两年来高古瓷拍卖交易的明星拍品。 今年4月8日,从4000万港币起拍的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在香港苏富比拍至1.4684亿港币,这件直径22.2厘米的定窑碗成为继2012年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2…[全文]
定窑官窑遗址 提及定窑,人们习惯以五大名窑之一来做为他的历史定位。其实,他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总括来说.可以把定窑看做中国陶瓷史的转折点。 第一、中国古时南北方名窑的转折点。 在定窑以前和定窑存在时期,中国的名窑是以北…[全文]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北宋初年的禹县(今河南禹州市)城北门里的钧台。钧窑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艳丽鲜亮的釉色,变幻神奇的窑变,绚丽斑斓的色彩组合,在众多的瓷系中,独…[全文]
在欣赏钧瓷时,总会听到一些内行人提到珍珠点、冰片纹等术语。这是钧瓷迸片行纹,由钧瓷的特殊工艺及自身特点形成,是钧瓷审美的主要组成部分。著名书法家王连真曾用“波诡云漫,玉涯金声”赞誉这种现象。 迸片又名开片,俗称炸片。迸片是高温下釉质…[全文]
斗笠碗盛行于宋、金时代,敞口、斜腹、小底足,倒置像斗笠,其口径18.5厘米,足径4.3厘米,高约5厘米。手工拉坯成型,底厚往上渐薄,器壁有拉坯时形成的轮指痕,圈足旋痕明显,…[全文]
钧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名窑瓷器之一,在北宋时期和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并称为五大名瓷,是当时宫廷御用的瓷器之一。钧瓷起源于唐代,当时在河南境内的鲁山段店和郏县黄道等地所烧造的花釉窑变瓷应是最早的钧瓷,所以直到现在当地人一般还习惯把这种花釉窑…[全文]
钧瓷收藏的基础是鉴赏,钧瓷的鉴赏应从钧瓷的烧制和钧瓷的特色说起。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全文]
元代。高5厘米、口径6.4厘米。鬲式,折沿,短直颈,鼓腹,三足。 广西博物馆馆藏 钧窑在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县),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代,经历宋金至元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