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窑瓷 | 钧瓷:变化万千的色彩艺术

      宋代钧瓷,凭借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神奇的窑变而著称于世,它不乖巧、不矫饰、不哗宠,然而,那神奇绝秘的釉色,在色浅时有韵质的变化,在色浓时,有山水风光,四时日月的幻化,淡而不俗,淡而不寡;它那庄重大方的造型、透射着冷峻和尊严、极具典雅魅力。同时,钧瓷以其“钧窑无双、窑变无对”的不可复制性和惟一性,使每一个钧瓷拥有者都体验着拥有“旷世孤品”的快乐。“钧瓷一旦爱上了,就不能罢手,个中滋味,只有玩的人知道。”本期,我们采访到收藏钧瓷的贵阳藏家袁雪峰先生,借助他的藏品,我们有幸走进钧瓷的神秘世界。

      宽大的桌子上铺上毯子,轻轻拿起被搓成条的白棉纸细细密密裹着的宝贝,一圈一圈解开,袁雪峰收藏的钧瓷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这是一个十分偶然的采访。在古玩店偶遇,几名实力藏友都对坐在哪儿不爱说话的中年男子收藏的宋瓷推崇备至,大伙儿鼓动他办个“宋瓷个人展”。敢说办展,绝对不是泛泛之辈。于是大胆提出“能不能看看您的宝贝”,中年男子爽快答应,便有了这次采访。

      袁雪峰和他收藏的钧瓷一样,不矫饰、不哗宠,低调随和又庄重有力。

      “在中国,玩宋瓷是小众又小众的群体,多数以残件和瓷片为主”,袁雪峰说。这想得通,宋瓷之稀有,即便是残件,若非有较好的经济实力,也根本玩不起,如若存疑,只要百度一下历年来的宋瓷拍卖纪录,就明白了。

      “我的宋瓷收藏,以钧窑和定窑为主,兼有汝窑的残件残片,今天,就给你们看看钧瓷吧”

      袁雪峰说,钧瓷备受喜爱,主要是因为釉色艳丽多变带来的艺术魅力,极具视觉美感。“钧瓷开创了世界陶瓷高温窑变铜红釉的先河,以其千变万化的釉色享誉瓷林。唐朝以前,中国瓷器的色彩基本上以青、白两色为主。到了宋代,定、汝、官、哥等窑出品的瓷器也没有跳出青白瓷的范畴。而钧瓷的最大变化是在青釉中加入了少量铜质,烧制时经高温窑变产生钧红釉,从此改写了瓷器青白两色的千年历史,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高温窑变瓷。”

      袁雪峰进一步解释说,钧窑有所谓天人合一之说,意思是工匠在烧造时,并不是预先想烧什么颜色就能出什么颜色,它是入窑一色,出窑万色,不是人力能控制的。因为它含的矿物、材料会随着升温、降温的快慢,变幻成各种颜色,千变万化,十分神奇。

      同时,钧窑将蚯蚓走泥纹定为上品、珍品,所谓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特有的胎与釉之间的一种纹理,袁雪峰说。

      宋代崇尚道家文化,富于想像的道学术士,将蚯蚓杜撰为龙子初出生,昭示修行的境界,当是脱胎换骨,更生的象征。蚯蚓走泥纹的形成,诡秘难解,又极其独特,而其它名瓷均不具备,被看作是唯吾独尊,王者气魄,成为至上珍品。

      此外,宋代钧瓷的足部处理很具个性,除圈足外,支足多采用如意之兽处理,隐含有镇宅辟邪的道家传统,同时又含有与天同寿的美好愿望。支足数目多为三足,表示天地人三才合一,三位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袁雪峰总结说,宋代钧瓷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釉色风格;无论是审美追求还是艺术成就,都是显着一种自然天成的“道家风范”,在看似“平凡”、“平淡”中,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沉。遗憾的是,北宋末年,宋元金的连年争战,造成了广大人民的流离失所,钧瓷业也深受其害,遭受灭顶之灾,这也导致宋钧从此成为“绝响”。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