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民,男,1938年生,祖籍山东淄博。毕业于原建材工业学校,后来在中国硅酸盐学会和北京钢铁学院联合举办的工艺岩石学研究生班进修学习,高级工程师,2003年退休,曾任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原总工程师,在高级日用釉瓷和艺术釉领域有独到的造诣,…[全文]
“鈞不随葬”,不知始于何时,也不知出自哪位“圣人”之笔。总之,长期以来这个“定论”,几乎成了我国古陶瓷领域研究、鉴定钧瓷的一条“铁规”,不可逾越,流毒甚广、危害极大,必须加以廓清! 纵观现有的文献、资料,在谈及“鈞不随葬”时,几乎毫无二致…[全文]
陶器的产生早于瓷器,我国古代先民们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出于美观和纪录的目的,在原始文字或符号产生的同时,便在陶器上出现了题记。陶瓷题记是文字在器物上的不同表现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陶器上的文字题记几乎是文字产…[全文]
一、钧瓷文化产业的含义 钧瓷文化产业的含义:为社会、公众提供钧瓷产品、钧瓷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 根据这个含义,钧瓷文化产业的涵盖范围包括:提供钧瓷或钧瓷文化产品的活动;炻瓷、日用高白瓷、建筑卫生瓷、园林古建…[全文]
2005年夏天北京文物研究所发现并清理西城区毛家湾明代瓷片坑,当中出上14片“官钧”瓷片,以官方考古发掘改写了“官钧不见于遗址出土”的原有认识。其实在此之前北京旧城区已多次出土同类“官钧”瓷片,只是均为民间爱好者所发现所收藏。与此相对的是,…[全文]
文物天地 2008 第9期 编者按:“官钧”是困扰中国古陶瓷学界多年的一个学术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之中。由于传世品、文献记载和目前的考古发掘还存在诸多矛盾疑点,不仅没有将钧窑的许多重大问题梳理清晰,反而…[全文]
钧窑是以禹州钧台窑址而得名的宋元时期瓷窑系。禹州,是钧窑的集中发现地区。钧窑的典型遗址,也在禹州,即钧台窑。对钧窑的研究,一直是陶瓷界讨论的热点,亦有许多重要成果问世。但有些问题,仍处于讨论阶段,未达成共识。下面谈一下笔者对钧窑的一些认识,…[全文]
钧瓷的故乡禹州市神屋镇,自唐宋以来,是我国北方陶瓷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这里四面环山,制瓷原料的燃料极其丰厚,所谓“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优越的地利条件和环境:,在古代不仅生产出了精美绝伦、五光十色的钧瓷,而且还有大量的其它陶瓷品…[全文]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象征。尤其是钧瓷以独特的窑变艺术居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美誉。伴随着我国瓷器制造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传统瓷器制造工艺延续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将钧瓷设计融入当代高校艺术设…[全文]
1、引言 自从我们组织从河南禹州采风回来,我就深深地被当地珍品钧瓷所吸引了,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钧瓷与宋代其他名瓷对比的文章以及赞美钧瓷窑变之风采,虽然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无数次被赞扬,但我仍然想凭我对它的喜爱和了解做一番探…[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