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近日,随着一通崭新的汉白玉材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在梁带村遗址安装到位,标志着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自新馆正式开放以来,又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崭新的“身份证”。 据悉,在陕西省文物局统一制作保护标志碑和界桩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筹措经费,组织安全保卫部、遗址管理部等相关人员,按照规定和要求安装在梁带村遗址分布范围的显著位置。其中50根保护范围界桩分别安置在遗址范围边界上,两桩之间的距离在...
古代身份证如何证明我是我 现代身份证虽然轻巧,但它身上却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户籍发展史 图为古代一种证明身份的鱼符。(资料图片) □江隐龙 在当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身份证,其实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直到1984年才正式发行,在这之前承担证明自己身份这个“艰巨任务”的是林林总总的单位介绍信。那么,中国古代有身份证吗?如果没有,人们要如何证明“我是我”这个难题呢? ...
“别闹了,大家都是有身份证的人。”相声小品演员的一个包袱,台下笑作一团。观众们都明白,这是一种调侃。此时,身份证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离开身份证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然而,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身份证”一词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是那么的陌生........ 宁夏省国民身份证——最早的身份证 1936年5月,中央红军开始西征作战,解放了宁夏的盐汕、豫旺、同心等地。为了抵御红军,时任宁夏...
25日,记者从青海省文物局获悉,通过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目前该省已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登录文物照片33万张,数据总量达892GB. 青海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自2012年10月实施,五年间该省共调查6000余家国有单位和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宗教场所,登录可移动文物共计69960件/套,实际数量达到312793件,登录珍贵文物总数2746件/套,涉及文物类别...
据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室副主任岳永强近日介绍,2018年起,将对麦积山石窟的上万身塑像做统一的编号,建立起包含“前世今生”的档案,让每个塑像拥有纸质与电子相结合的动态化“身份证”。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始建于距今约1600年的后秦,现存洞窟221个,其中有大量精美的雕塑、壁画等,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室副主任岳永强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披露,今年起,将对麦积山石窟的上万身塑像做统一的编号,建立起包含“前世今生”的档案,让每个塑像拥有纸质与电子相结合的动态化“身份证”。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始建于距今约1600年的后秦,现存洞窟221个,其中有大量精美的雕塑、壁画等,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美誉,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继故宫之后,本市又多了一家取消纸质门票的博物馆。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获悉,国家博物馆正式取消纸质门票,今后观众持身份证即可直接进入国博参观。 据国家博物馆官微消息,国博已于近期正式告别纸质门票,实行免票参观。这意味着,今后观众持身份证即可直接入馆。除了身份证,非纸质临时身份证、老年证、户口本、户籍证明、社保卡、中小学生学生证、残疾证、军官证、士兵证、护照、港澳通行证、台胞证、驾照等有效证件...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为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要求,全面加强本市文物工作,市政府日前出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保护本市文物的同时,推动建立京津冀文物保护协同机制,协同实施长城、运河保护工程。 建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资源库 根据《实施意见》,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认定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加强水...
日前,宁波市文保所启动了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的二维码上墙工作,该二维码即将成为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新“名片”。通过扫一扫二维码,市民能实现多项便民功能,助力我市“智慧文保”建设迈上新台阶。 此次统一制作的二维码将安装于各文物保护单位(点)入口醒目处或者文物标志碑上,游客只需通过手机微信扫一扫,该文保单位(点)的基本介绍、历史演变、图片等信息就会跃然眼前。与此同时,依托于微信公众平台“宁波...
6月8日,第二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举办。在北京市西城区科技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组织下,西城区十余家优秀企业响应区里“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突出科技民生应用,强化科技辐射能力”的号召,携带领先的技术和产品亮相科博会。其中,北京中艺文投控股有限公司(中艺文投)带来的科技产品“文物艺术品电子身份证”以及文物艺术品科技检测技术,在科博会上赢得多...
记者从重庆市文物局获悉,重庆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日前正式公布,在历时4年的文物普查中,重庆全市共有148万余件文物登记备案,现在这些文物都拥有了自己专属的“身份证”。 据了解,重庆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于2012年10月启动,2016年底结束。4年多来,普查工作涉及重庆10多个行业和领域,实现了全市国有单位全覆盖,并一次性通过了国家普查办的合格验收。 普查结果显示,目前重...
3600个普查机构、10.7万名普查员、12.45亿元经费、102万家国有单位、10815万件/套文物……4月7日,国家文物局对外公布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全国性普查工作圆满结束。 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摸清 “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实现了‘三个全面’。第一,文物普查工作实现了地理范围的全面覆盖,以县域为单位,网格化开展;第二,国有单位全面参与,包括军队...
4月7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历时5年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此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 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 为做好普查,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共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
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新发现新认定708万件/套、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4月7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摸清了“家底”。在这份长长的成果清单中,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文物资源数据库等一系列文物管理创新之举尤为引人注目。在文物流失、盗抢、损毁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的今天,摸清可移动文物的“家底”能否让这张国家的“金色名片”进入“保险箱”? 摸清文物“家底”有啥用...
发布会现场。上官云 摄 4月7日下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发布会上公布了普查工作的主要成果。刘玉珠表示,普查期间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力量、12.45亿元经费,调查了102万家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纳入普查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