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可移动文物摸清家底 建立文物身份证制度
发布会现场。上官云 摄
4月7日下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发布会上公布了普查工作的主要成果。刘玉珠表示,普查期间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力量、12.45亿元经费,调查了102万家国有单位。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纳入普查统计的各级档案机构的纸质历史档案8154万卷/件。
据介绍,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从2012年开始,普查范围包括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
山东省邹城市普查办工作人员进行文物影像采集。国家文物局供图
截至2016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通过普查验收,普查工作总体完成,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可移动文物名录和藏品信息资源库,并逐步向社会开放,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服务。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的五个省(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市、陕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而按照文物类别统计,数量最多的五个类别分别是钱币、古籍图书、档案文书、陶器、瓷器。按文物级别统计,珍贵文物共计3856268件,数量占比6.02%.
“普查除对文物本体信息进行逐项登记外,还对收藏单位情况、文物保管条件等同时开展了调查,全面摸清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刘玉珠说,普查也建立了各省级文物资源目录和文物资源地图。
2014年9月青海果洛州甘德县龙恩寺,普查队员和僧侣齐心协力、认真开展该寺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国家文物局供图
本次普查工作中还发现了一批重要文物。据刘玉珠介绍,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增量主要来源于两类单位,一是一些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进行了全面清理、登录。二是众多各行业的国有单位和宗教场所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如故宫博物院新登录一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录的考古出土文物超过10万件,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整的《永乐南藏》经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在普查中认定各类文物数万件,新疆认定2万件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
这次普查工作也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刘玉珠指出,普查采集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建成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基本建成。普查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件文物赋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建立起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
山西省博物院普查人员测量文物尺寸。国家文物局供图
刘玉珠同时介绍,本次普查也全面夯实了文物基础工作,普查制定文物藏品登录规范,建立了十余项标准,文物定名、断代、计量、分类等15个核心内容首次实现全国一体化,“同时,初步建立可移动文物数据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各地举办普查相关展览1901个,展出文物35.7万件,参观总人次达到1.5亿。普查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网,逐步向社会公开已登录文物基本信息和图片,提供查询、检索等服务,目前各地向社会开放的文物资源信息达228万件,普查建立的网上共享平台已向社会开放普查文物信息40.8万件”。
介绍了本次普查工作成果后,刘玉珠特别强调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一是推动各级政府落实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责任,加强基层文物行政部门在文物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各地改善收藏单位文物保存环境和条件,加大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争取将普查中已登录文物全部纳入保护范围。
国家文物局专家数据审核。国家文物局供图
“二是建立涵盖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文物登录制度,加强文物资源管理。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及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掌握国有文物资源数量和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通过建立文物认定、采集登录标准以及信息更新完善机制等,实现文物资源统一和动态管理、定期统计和发布、社会共享。”刘玉珠说道。
“三是创新资源利用手段,促进文物活起来。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建立的文物资源登录统一平台打造成开放共享平台,持续向社会开放普查登录文物信息。”刘玉珠表示,“支持各收藏单位依托普查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开展联合研究,共同策划展览,促进大型收藏单位文物资源和展览向基层博物馆流动,鼓励各收藏单位之间开展馆际藏品交流,进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化的力量,支持社会资源参与合作,开展文物内涵挖掘和创意设计,积极探索创新文物资源共享途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