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自2012年7月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展开以来,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按照《全国古籍普查登记手册》要求,通过互联网登录省级古籍保护中心服务器上的“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开展古籍普查登记。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阶段性完成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已联网登记录入了敦煌研究院所藏的383卷(片)敦煌文献的信息数据及图片。
我国古代的身份证叫做“符”—这可不是江湖术士画的那种驱鬼逐怪的“神符”,而是一种用木头或金属做成的小物件。隋唐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身份证”—“鱼符”。这种“身份证”状如鱼,分左右两片,上面有孔,用来系挂。“鱼符”是官员特有的“身份证”,普通老百姓还没有这份待遇。“鱼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员的姓名、官职、任职衙门、官阶等。鱼符的材质因官阶的高低而不同:亲王、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鱼符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员...
目前,正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刻。据统计,自2014年6月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建成启动以来,截至2015年2月,已经有近9000家单位在平台上完成了登记并启动藏品信息登录工作,全国各普查机构和收藏单位注册用户已经超过5万个,全国登录藏品总数已经超过1200万件。普查的目的是要建立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档案,给可移动文物一个“身份证”。这个身份证上的信息,应该是该可移动...
自全区第一次全国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鄂温克旗不断加大文物资源、文物保护力度,目前普查工作已登陆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平台。 自此项工作开展以来,鄂温克博物馆将馆藏文物逐一进行登记、照相、编目,将1226件文物和新征集的所有物件按照文物的用途及质地进行分类,并为每件文物重新做标签,将编号、尺寸、年代等有关信息录入电脑。 为了全面掌握鄂温克旗现有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使用管理等...
鱼袋(资料图) 居民证——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始于75年前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从史料上看,其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便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
近日,荆州市文旅局组织我市参加年审培训的导游考察了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并进行推介活动。荆楚非遗博物馆即将作为我市新景点对外开放。 据了解,荆州市荆楚非遗博物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是湖北省首座民办综合非遗博物馆。该博物馆将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铅锡刻镂技艺、磨鹰风筝、楚绣、汉绣、葫芦烙画等十多位非遗传承人请进博物馆带薪授徒。在非遗传承上的这一“...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励小捷近日通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目前已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登录1200余万件文物;已建立国家登录制度,将为每件文物办“身份证”,并会在国有单位完成登录后,持续推进民间文物登录工作。今后,收藏者对于藏品有疑虑时,都可以上网查到相关资料,通过图片比对就可获知结果。 对于民众普遍关注的...
日前,市文旅局组织我市参加年审培训的导游考察了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并进行推介活动。荆楚非遗博物馆即将作为我市新景点对外开放。 据了解,荆州市荆楚非遗博物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是湖北省首座民办综合非遗博物馆。该博物馆将楚式漆器髹饰技艺、铅锡刻镂技艺、磨鹰风筝、楚绣、汉绣、葫芦烙画等10多位非遗传承人请进博物馆带薪授徒。在非遗传承上的这一“荆...
近日,仙游县文体广电局组织人员对县博物馆馆藏的可移动文物一一进行统计、拍摄和整理,并将每件文物采集的信息通过“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上传,生成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为每一件可移动文物配发“身份证”。 千年古邑仙游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目前,仅县博物馆馆藏的可移动文物就有瓷器、玉器、铜器、粉石、杂件、木类、钱币、书画9大类2771件。
济宁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文物大市。近日,济宁市文物局借全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东风,进行了一次文物家底清查。 记者从济宁市可移动文物普查情况通报会上了解到,济宁市现有可移动文物51万件,包含了青铜器、瓷器、古琴、字画、漆器、古钱币、牙雕、珐琅彩绘等29大类,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此次普查用了将近两年时间,对济宁市内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国有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的统计。摸清了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的“...
量身高、测“三围”、称体重、判断“年龄”、记录“健康”程度……通过记录这些信息,已启动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在试图摸清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目前,全国各地的文物信息正源源不断地汇总到国家文物局的数据库中,已录入的文物信息约为1540万件,并以每天6万件的数字在增长。根据计划,全国普查将于2016年底完成。江苏立下了提前半年完成的“军令状”,截至3月13日,我省已有535家收藏单位录入了...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最新进展,共调查国有单位102万家,基本摸清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分布状况。在此次文物普查中,国家文物局为每件文物生成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相当于为文物办了一张“身份证”。近日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池州市将有5021件文物在此次普查中领取“身份证”。 据介绍,去年8月,池州市正式启动文物普查。经过半年的紧张摸底调查和认真筛选复核,核实全市有...
据3月6日 《中国民族报》报道,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清珐琅缠枝花卉万寿无疆碟,终于有了专属的“文物身份证”,其编码是1500022180000100004212。 日前,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展情况新闻通报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介绍,本次普查首次为每件可移动文物生成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文物身份证号”和信息管理体系。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或...
居民证——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始于75年前 严格来说,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身份证的。现代意义的身份证制度,只有短短的75年时间。从史料上看,其始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当年,宁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证制度”,这便是中国现代身份证的雏形。在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没有身份和地位的,身份证只是对有身份者有地位者而言,所以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拥有身份证的。那年头有身份证...
3月2日,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通报了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进展情况,共调查国有单位102万个,基本摸清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分布状况。首次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文物身份证号”和信息管理体系,每件文物生成唯一的22位全国可移动文物登录编号,建立起“文物身份证”和信息管理体系。(3月12日《信息时报》)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或曰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