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浙江省温州市野外文物普查深入开展,硕果累累。截止5月25日,共新发现文物6849处,遗存类型丰富多样。然而,鉴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及部分村民文保意识淡薄等因素,全市各地按照“普查与保护同行,成果与措施并进”的原则,边普查边保护,积极落实后续保护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市本级(鹿城区)近期组织专家对重要新发现进行了实地考察,拟提请市政府公布一批市级文保单位。据...
记者三日从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获悉,甘肃河西地区张掖市山丹县花寨楼庄村,新近发现一大型四坝文化遗址——“过会台”,占地面积约八万七千五百平方米。 “过会台”位于山丹县大马营乡花寨楼庄村二社东侧一公里多的焉支山西麓,一座台地之上,传说这里很早以前有大庙宇,当地民众赶庙会,在此台进行物资交流贸易,由此被当地人称为“过会台̶...
首先露面的蛇首生肖俑。 据省文物局透露,近日我省文物工作者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发现一座带有围沟的大型唐代墓葬,出土的十二生肖俑群组体量之大、造型之美前所未见。 这一唐代墓葬是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考古发掘中发现的。 根据墓葬形制判断,该墓的下葬时间可能在开元、天宝之间。在发掘墓葬南侧围沟时,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一件通高60厘米的蛇首生肖俑,俑为泥质红陶模制,蛇首人身,...
近日,汝城县文物管理所在马桥乡石泉村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明代敕命圣旨一封。 该圣旨为黄色绫锦质地,长119厘米,宽52.5厘米,系明朝代宗皇帝景泰五年(公元1455年)四月二十六日为敕封胡旋任“燕山右卫经历司经历”,并敕封为“征士郎”及推恩其父为“征士郎”、其母为“孺人”、其妻为“...
记者今日从庆阳市文物普查办上报给甘肃省文物普查新发现的资料中获悉,庆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发现二十一尊明代石造像。 据悉,庆阳市镇原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日前在该县孟坝镇普查时,发现石造像六尊,其中有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一些零散文物。该石造像群雕刻精细,最大个体身高零点八四米,最小个体身高零点七六米。 该市庆城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在该县马岭镇普查时,亦发现石造像十五尊,出土地点位于马岭镇...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日前已过半,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累计突破12000处,使原登记文物遗存数量翻一番。 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已进行至张家口市,截至目前,在张家口新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遗存903处,全省普查工作进度过半。 一批早期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张家口的历史文化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在宣化、赤城、阳原,普查队新发现38处旧石器时期遗址;在蔚县、沽源、张...
记者一日从海南省文体厅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获悉,由中共西沙工委、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联合组织实施的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普查已于五月三十日结束,历时二十天的海下搜寻,新发现五处水下遗物分布点、七处水下沉船遗址。 水下文物普查是中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00九年度西沙水下考古队队长、海南省文体厅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亦平介绍,此次西沙水下文物普查,有来自北...
日前,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自4月12日张家口市蔚县展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以来,截止到5月18日,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存333处。其中,古遗址72处,古建筑248处,古墓葬11处,其他2处。 古遗址中较为重要的是在上康庄村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表暴露遗物特别丰富,应属仰韶文化后岗类型文化遗存。另外,在黄梅乡和北水泉镇还发现其他5处属于仰韶文化(包涵龙山文化)遗存的遗址,遗址面积大、遗...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1日报道,朝鲜最近在平安北道郭山郡草庄里东北方向3公里处发现了一座石窟庵。这是在朝鲜首次发现石窟庵。 据新华社平壤6月1日电,石窟庵是在自然石洞或人工开凿的石洞内建立的小型寺庙。在朝鲜半岛,迄今只有在韩国发现了庆州石窟庵和军威石窟庵。修建石窟庵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佛教的神秘性,也是为了长久保护佛像,同时为信徒在天气不好时进行佛事活动创造了条件。 据报道,新近发现的这座石窟庵是利用自...
河北省张北县发现“六代长城” 从黄花坪至正边台15公里的地带内,竟然有多达六条长城并行———河北省张北县的这一特殊历史遗迹,日前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5月18日张北县有关部门通过媒体向外界公布,经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该县至少存在六代长城,这些分属于不同朝代的长城在该县境内纵横交错,在全国200多个有长城的县中非常罕见。中国长城研究会会长成大林表示,张北将成为解开长城之谜的...
近日,自治区文物普查工作者在伊宁县的文物普查中意外发现了331座古墓。 根据普查人员初步鉴定,这些在伊宁县境内科尔古琴山下托乎拉苏夏牧场的古墓葬群距今2000多年,推算其历史时期应当为中原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这给研究当地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目前,勘测工作还将继续,以对其进行考证及研究。 据了解,在此次墓葬群新发现中,大型墓葬有6座,均为土墩墓,直径在44米至51米不等,高度在3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万灵之长。那么龙究竟是从何而来,历史上曾经有过龙这样形态的生物吗? 古代文献对龙的形象有过描述,宋代学者罗愿在《尔雅·翼》引汉王符语说龙有九似。而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文物遗迹,如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上的鱼尾鹿龙、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玦形玉龙等,全都是距今约五六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文化遗迹。据此,考古学家对龙的原...
估计是明清时留下来的 镶嵌在墙壁里的“泰山石敢当”。高松摄 近日,南京城市记忆记录团在拍摄老城南时,收获了一个意外惊喜: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发现了文物“泰山石敢当”。这是古代在汉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俗,它源于西汉,唐宋时期开始盛行,一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消亡。现在所能见到的这种石碑已经不多了。 昨天,记者按照南京城市记忆记录团高松指示...
近日,巴州区群乐乡五狼坪村村民向正在该乡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文物普查队报料,大约在三年前,村民黄天国在挖地基建房时,挖出了大约5米长铺在地底下的青瓦管道。接到报料后,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发现,该青瓦管道出土地位于群乐乡五狼坪山顶中部村民黄天国房后后约1.5米处的农田内。5月15日,经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智彬等现场考证,认为该遗址应归属其它遗址类,陶制筒瓦排水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的文物大县拜城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近日全部结束,文物工作者新发现文物点66处,其中,古墓葬群39处,共有各类古墓葬1830座,成为此次文物普查的重要成果。 第三次文物普查前,拜城县各类文物点为65处,其中闻名世界的克孜尔千佛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平国摩崖石刻、温巴什石窟、台台尔石窟等5处文物点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无论是文物点数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