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今年2月下旬至6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考古研究所与我县博物馆联合开展了“瓷之源”东苕溪流域德清窑古窑址调查。这次调查成果颇丰,其中,德清境内首次发现了商代古窑址,这一发现弥补了德清“瓷之源”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为德清“瓷之源”再次提供了有力佐证。 去年国内外古陶瓷研究界的专家、学者云集德清,召开了“瓷之源...
近日,余干县文物工作者在该县瑞洪镇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一处明代窑址。 该窑位于瑞洪镇上湖和下湖之间,名叫曹家庄窑址,为馒头窑,专烧砖块,高两米,宽两米,保存完好。从砖的情况看,每砖规格为长1尺2寸,宽4寸,厚2寸,质地为青灰色,烧制精细,砖块端部印有“饶州府余干县提调”铭文。 据记载,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的建议,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到明洪武十九年...
记者从河北省文物局获悉,在张家口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新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遗存2159处。其中,于战国时期建城的怀来县小古城遗址对于认识和研究怀来的历史渊源乃至中国长城以北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张家口新发现的2159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中,古遗址1443处,古墓葬123处,古建筑544处,石窟寺及石刻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0处。 怀来县小古城遗址位于怀来县小南新堡镇小古...
人面纹瓦当 云纹瓦当 考古发掘出的生活用具。 句章故城考古累计完成勘探面积约55万平方米,采集各类遗物400余份。在完成试掘的35平方米中,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局部揭露了与句章故城密切相关的遗迹一处。值得一提的是,考古过程中出土了一批东汉至东晋时期的瓦当、板瓦、筒瓦、砖块等建筑构件,以及一批时代特征鲜明的陶、瓷、漆木类生活用具。 建筑:官署瓦当气派 瓦当是古人用在房子木...
南汇人民济贫助困古已有之。最近,在航头镇下沙发现了一块明代嘉靖年间的石碑,碑上记载了400多年前下沙人民为救济贫弱,捐出土地租金设立“义田”的事情经过。 在南汇博物馆,记者看到,这块石碑呈长方体,长1.09米,宽0.46米,高0.33厘米。用湿布擦拭表面,“陈周袁义田碑”6个标题文字清晰可见。根据碑文记载,明嘉靖年间,当地有陈、周、袁等人家捐出部分...
2007年9月,河北省拉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大幕,截止到今年6月,全省文物普查地域过半,已完成邯郸、承德、沧州、衡水、邢台、石家庄市等6市文物普查工作,张家口、廊坊的普查工作正在进行。据统计,全省共有82个县级行政区域完成实地文物调查,普查完成率达61.82%。截至2009年4月30日,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660处,其中新发现文物13411处,复查12249处,文物遗存数量实现了翻番,...
拉依民居背立面(北向南) 墙体木筋——防止不均匀沉降 壤塘县三普工作队近日发现一座距今200多年历史的民居——拉依扎西碉房,内存精美壁画和大量“擦擦”。 碉房位于壤塘县吾依乡章腊沟,地处章腊河南岸。据房主的哥哥扎西彭措介绍,该房屋已有200多年历史,迄今为止共传承四代,是第一户在章腊沟定居的居民,后逐渐形成村落,并成为该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土官,负责管理章腊沟所有...
近日,浙江省长兴县文物普查队在雉城镇三星村张家桥自然村一小陇岗上发现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张家桥遗址。 该遗址西靠方山南坡连绵不断陇岗,东接长泗平原,相对高度17米。发源于方山东南侧一条水系由西北向东南从遗址东侧擦肩而过注入长兴港。现场调查勘探发现在东西向长约240米,宽约90米的整座陇岗上均有古文化遗存。其中以岗脊与东北坡更为丰富,可见文化层达0.3—1.2米。尤其是...
一种1.25亿年前开放在辽宁西部大地上的花被发现。科学家称,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被子植物的典型的花。这种花化石是在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黄半吉沟一处地质上称为义县组的地层中发现的,被命名为迪拉丽花。新华社发(王鑫摄)
洋河古民居 “寻找的不仅是记忆,传承的不仅是文明,呵护身边的文化遗产,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按照统一部署,从2007年4月份开始,我市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我市各县区已经基本完成了文物调查工作,据初步统计,在这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中,我市已经新发现110多处古遗址、古建筑和古墓葬。 “这次普查是最全面的!” 我国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从...
以色列考古学家今天指出,他们已发现圣地(Holy Land)最大的地下采石场,其石壁上刻有基督教的符号,存在时间可以回溯至耶稣时期。 考古学家泽塔尔(Zertal)指出,这处地下石场邻近约旦河西岸古城耶利戈(Jericho),占地面积有4000平方公尺、深入沙漠地底10公尺处。该处在2000年前就被开挖,使用约有500年。 洞穴内的主厅高3公尺,由近20根石柱撑起,且在石壁上刻有不同的符号,包...
近日,浙江省苍南县文物普查队在莒溪镇普查时发现了明代银矿矿洞遗址——天井山龙船坞银矿矿洞遗址。 该遗址位于素有“苍南西藏”之称的莒溪镇天井村、龙船坞东坡,俗称“银洞坑”,遗址占地面积约为1250平方公里,共有窿洞50多个,面东而凿,以横坑居多,少数为竖井,洞壁清楚可见矿脉线层;窿洞多为一组两个呈上下垂直分布,上层主要用于透气排风,下层为主矿洞口;浅...
6月19日,铜陵市文物管理部门的专家们顶着炎炎烈日,来到正在紧张施工的露采棚户区改造工程工地,对这里新发现的大量古炼渣遗存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 近日,国家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铜陵市文物局联合对皖南古铜矿进行考古调查时,通过遥感监测发现位于铜陵市露采棚户区46000平方米地域内,约有6000平方米-8000平方米的古炼渣堆积,在此处还发现汉代、唐代等朝代的陶片,再一次证明,西汉时期唯一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