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5月12日记者从山西博物院获悉,该院馆藏的青釉胡人戏狮扁壶等40件(组)北朝文物已于“五一”期间在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艺术博物馆《乱世绝响:六朝的艺术新潮》展览中亮相,其中有8件(组)为国家一级文物。 该展以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资料,从青瓷、雕塑、书法、绘画这四部分来看六朝时期的艺术成就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将展至今年8月21日。据了解,此次国内共有三家博物馆的藏品参展,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
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佛教,西汉末年,始传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历汉、魏晋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得到君主的推崇,进一步隆盛。南朝梁武帝三度舍身同泰寺。唐朝诗人杜牧有诗述南朝佛教之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朝则大量开凿石窟,如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魏书·释老志》载北魏佛教发展的情况,“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侣大众两百万...
云冈石窟第12窟中的平棋藻井 云冈石窟第39窟中的塔柱,柱的四壁雕有佛龛、佛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庑殿顶饰 除建佛寺外,南北朝都在石壁上开凿佛窟。南朝较少,只有南京栖霞山石窟和浙江新昌大佛等;北朝石窟大盛,有凉州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开凿石窟源于印度,自西域传入中国,经敦煌、武威传至北魏首都平城,再传到洛...
南北朝佛教徒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这是受到佛教福田思想的影响。福田指人们为将来的福报所做的事,就好像播田撒种可致收获一般。自西晋以降,有一些汉译的佛典中提到了福田这个观念,出现敬田、悲田等观念,敬田是指佛、法、僧三宝,恩田是指父母师长,悲田是指贫穷者,苦田是指畜生。特别是西晋所译《佛说诸德福田经》提到七种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此七法是: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
魏晋南北朝佛教讲经制度,不仅是佛教仪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魏晋清谈、都讲制度、格义等诸思想史问题有密切关系,更是民众佛教、佛教社会史研究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魏晋南北朝讲经法会大体可分为僧讲、尼讲、俗讲(或称“斋讲”)。 俗讲(斋讲)。主要是针对普通世俗信众,由或僧或俗的导师(“唱导”)在斋会上用说唱形式讲法。虽然一般的僧讲、尼讲中也多有俗人参加,但这里所指的“俗讲”与之不同:一是若僧侣组织...
自20世纪上半叶汤用彤等老一代学者开创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以来,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一直是我国佛教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纵观这一研究,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视角大体可分为“上层建筑”研究视角、“中国化”研究视角和“知识考古”(新社会文化史)研究视角。 “上层建筑”研究视角 这一研究视角,将佛教视为一种上层建筑,力图通过社会经济基础对其加以说明。在这一视角下,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十分关注社会历史...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盛,对这一时期佛教思想的研究在佛教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纵观东亚地区的研究状况,现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大多数研究者都关注佛教文献与佛教思想史。虽然这些研究具有意义,但佛教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其内容涉及思想、信仰、经济、政治、民族等诸多方面。我们应对现有的研究范式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新的...
日本学界对中国南北朝佛教的研究起步很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围绕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大乘起信论》的真伪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这一论争甚至影响到中国学术界,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理论疑案。今天,对中国南北朝佛教的研究依然是日本佛教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引起世界学术界广泛瞩目。其最新的进展主要体现为: 一是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围绕经典纸质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并发现问题,是传统佛教研究...
内容提要 南北朝佛教之昌盛使赋体文学深受浸染。佛教题材或直接、或间接对赋有所渗入。就创作主体而言,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赋僧和僧赋。就创作艺术而论,佛经译传从音韵和修辞等方面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段。 关键词 赋 佛教 南北朝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在与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过程中不断中国化,逐渐成为中国人的重要心理力量。佛教在中国真正风行是在西晋以后,至南北朝时期尤为兴盛。南朝各代的帝王...
李宗昉抢救的碑拓被整理成册出版 4月9日下午,成都七道堰社区太阳正暖。在自家阳台上,88岁的李子元拿着一本古朴厚重的大书仔细翻阅。他的手摩挲着淡黄色的绢布封面,上面写着:李宗昉集北朝隋唐碑拓。他不禁思绪万千,回想起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 李宗昉是他的父亲,昔日的川军将领。 在抗日战争时期,山河破碎,文物散落。征战间隙,李宗昉留意搜集西晋以来的碑刻,用自己的俸禄请人拓下三百多种北朝隋唐的碑拓,捐...
日前,新昌博物馆特邀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建华先生作“南北朝时期金铜佛教造像艺术讲座”。 讲座分佛教基础知识概述、中国早期佛教金铜造像艺术和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三部分,分别介绍了释迦牟尼、印度早期佛教的创立与传播、佛教的基本思想和印度早期佛教造像产生的相关情况。同时,她结合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图片,一一讲述从东汉至南北朝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佛教金铜造像特征、制作工艺和鉴赏要点。在提问环节中,刘老师...
3月18日,在三门峡市区大岭路北端上村佳苑工地考古现场,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古墓进行最后的清理,这是迄今为止在全市范围内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北朝墓葬群中的一座。 “目前我市已发掘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各时期墓葬,唯有北朝墓葬比较少见,这次发掘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祝晓东说。去年夏季上村佳苑改造工程开工时,三门峡市文物钻探公司探测到该工地地下存在古墓,市文物考古研...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日前公布了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称蒙山大佛及佛阁是我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大佛高度世界第二,是世界上雕造年代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太原蒙山开化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与附近的龙山童子寺同为北齐文宣帝所创建。开化寺分前(下寺)、后(上寺)两院。后院在开化沟内蒙山之阳的山崖旁,建筑高大宏伟,依山势镌刻着高约63米的蒙山摩崖大佛;前院是...
山东省临沂市政协文史委编辑的《临沂书画·典藏卷》,载有3件南北朝时期的当地名人墨书帖,亦可叫书札,是王僧虔及其两个儿子的书法,分别为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王慈《得柏酒帖》和王志《一日无申帖》。笔者将其逐一整理成文并作简要解读,现分别介绍出来以飨同好。本期我们先看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见图)。 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是他的墨书,虽是文书牒,也类似书札。释文:“太子舍人王琰牒。在軄三载,家贫,...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当时的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十分频繁,以至于当时的许多艺术中,既有汉族的传统元素,又有西域文化的影子。 这件北朝时期铅褐釉印花人物纹扁瓶,高12.2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4.9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瓶呈扁圆形,上窄下宽,略似杏核。敞口,短颈,假圈足。通体施褐绿色低温铅釉,釉层光亮。肩部对称置圆形鼻纽,以便穿绳携带。颈与肩相接部分有一周联珠纹。腹部两...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