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并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一、南北方迥异的瓷器 此时,南北方的制瓷业发展不平衡,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钱币铸造业的发展和厚葬的风尚在民间盛行,这些都为制瓷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中原...
南朝时(420—479)佛教盛行,表现在瓷器上是大量使用莲瓣纹。既有在碗、盘、钵、罐上划单线、双线或三线莲瓣的,也有褐色斑点点绘简单纹饰的,还有浮雕贴塑仰莲、覆莲的大尊。南朝瓷器胎体细密,广泛使用化妆土,加上烧窑技术的提高,釉面颜色青翠,玻璃光很强,很有细碎的开片。施釉一般采用浸釉法,因此釉层较厚,施釉不到底,有垂流现象。南朝器物普遍瘦高,造型优美,盘、碗、罐大多还是平底,但已出现假圈足。这时的鸡...
墓葬有高大封土堆 多次被盗 两座墓相邻,位于昆明至嵩明公路旁边,属于“粱堆”墓,当地人称之为“漾米多”。 “粱堆”一词是云南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对有高大封土堆墓的一个泛称,此类墓葬广泛分布于滇中、滇东地区,属魏晋南北朝的居多,另有部分属东汉时期,墓葬形制与中原地区同时代的墓葬相似。云南“粱堆”因为具有高大封土堆这一明显标志,故历代多次被盗。这两座墓亦不能幸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万杨...
近日,陕西省平利县文物管理部门接到线索,在该县境内龙头村一处坡地发现大量墓砖。 经过勘察,现场可见汉代至南北朝墓葬5处,2处为汉代墓葬,3处为南北朝墓葬。其中一座墓室为砖券形式,现场散落大量楔形绳纹砖、子母口砖,分别饰粗、细、深、浅绳纹。目前,墓葬分布范围为耕地,地表为黄土质,土层深厚,无弃耕迹象,地表无法判定地下情况,保护难度较大。 平利的史前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秦、汉、三国时期,这里...
北朝青釉莲花尊 莲花尊南北朝均有实物出土,北朝也出土了一件青釉莲花尊,高67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20厘米。腹部为器物装饰的主要部分,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2层与第3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其形制稍小于青瓷莲花尊,器物...
图为现场及散落的墓砖 现场及散落的墓砖 记者10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该省平利县境内发现5座汉代及南北朝墓葬,佐证了当时文化繁荣、民众繁衍生息的社会形态。 据了解,平利县文物管理部门接到线索,在平利县境内一处坡地发现大量墓砖。 经过勘察,现场可见暴露汉至南北朝墓葬5处。其中,2处为汉代墓葬,3处为南北朝墓葬。一座可见墓室砖劵形式,现场散落大量楔形绳纹砖、子母口砖,分别饰粗、细、深、浅绳...
图为现场及散落的墓砖。陕西省文物局摄 图为现场及散落的墓砖。陕西省文物局摄 记者10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该省平利县境内发现5座汉代及南北朝墓葬,佐证了当时文化繁荣、民众繁衍生息的社会形态。 据了解,平利县文物管理部门接到线索,在平利县境内一处坡地发现大量墓砖。 经过勘察,现场可见暴露汉至南北朝墓葬5处。其中,2处为汉代墓葬,3处为南北朝墓葬。一座可见墓室砖劵形式,现场散落大量楔形绳纹...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其间战乱纷起,政权更替频繁。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绝,交通不畅,玉材来源受阻,数量不足,动摇了玉器制作的物质基础。由于连年战争,运送玉石之路小国林立,致使“昆仑...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象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群雄割据,天下乱战。玄学流行,佛教兴起,兼之时尚“服玉”,以及当权者提倡薄葬。风气所及,一些贵族墓葬中,虽然仍有少量的玉器出土,但数量与质量(造型、纹饰)急转直下,远逊于两汉时期,成为中华玉文化史上的一段低潮。 这一时期的玉器,较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是湖南安乡的西晋刘弘墓和江苏南京的东晋高崧家族墓。根据这两处的出土玉器以及一些零星发现的玉器,这一时期的玉器,大致可...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原成都市水表厂)的古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和收获。现场出土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100余件,其中多数属于南朝时期。这是成都近年来首次大规模出土南朝佛像。 这次出土的佛像数量多、类别丰富、时间跨度长,保存完整,为进一步认识南朝佛像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贴金佛像当年可能是被随手扔掉 南北朝,是一段夹在十六...
12月17日消息,今年11月以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距离宽窄巷子200米远的下同仁路126号的原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内,陆续发掘出了80余件石刻佛像及残件,被确定为南北朝到唐代的作品。目前,这批文物已经送到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这批佛像将经历1年以上的修复。
近日,距离宽窄巷子不远处的下同仁路古遗址,经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大量南北朝至唐时期的石刻佛像现身,个别造像还有贴金;其中一件单体倚坐式托塔天王像在国内极为少见。 记者了解到,该遗址位于下同仁路,北与实业街相邻,东南方向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同时,遗址区东部的地表现保存有一段城墙体,南北长约45.5米、最宽处约23.5米,最高处约6.7米。据悉,2012年市经考古队确认,其属于唐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