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朱雀”又名朱鸟,其形象颇似凤凰,是一只吉祥、勇武的飞鸟,它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据汉、魏晋时期成书的《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这四种神兽各代表一方,青龙主东,白虎主西,朱雀主南,玄武主北。《礼记·曲礼上》称:“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古人面南而视,如称山西为山右,江东为江左) “四灵”形象出现在文物上,最常见的是汉代四灵纹铜...
汉代彩绘鸭嘴形柄漆盒,埋藏地下两千多年,至今漆质色泽仍然坚硬光亮,精美轻巧,人见人爱。它出土于安徽天长市汉墓。此盒高11.5、径17.4厘米,结构完整,圆润纯朴。盒为木胎,由盖和底两部分组成,平口,浅弧腹,矮圈足,柄作鸭嘴张开状。盒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用朱漆绘圈云、龙凤和鸟纹等。盒口沿、器身纹饰用弦纹相隔。鸭嘴柄内髹朱漆,外髹黑漆,还用朱漆点画了鸭头、嘴、眼等部位,形象生动,独具匠心。 整...
加彩陶又称“彩绘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出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朱绘黑陶较为突出,从总的类别上也可以归于“彩陶”。 加彩陶又称“彩绘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出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朱绘黑陶较为突出,从总的类别上也可以归于“彩陶”。但它是在已烧成的陶器上再加以彩绘,不同于在成形的陶坯上用彩料绘画然后烧成的彩陶,加彩陶容易脱彩,彩陶...
作为人类最早的发明创造之一,陶器的发展演变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典型古陶器已经成为重要时代文化的代表符号,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陶质彩绘文物的彩绘部分更是此类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集中体现。然而,由于自然风化、生物侵蚀、环境污染等原因,陶质彩绘文物出现了诸多病害,直接威胁本体及彩绘层,“留住色彩”更是保护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为使陶质彩绘文物永葆“颜值”并且“...
青州市东部谭坊镇境内有一座香山。2006年6月3日,谭坊镇村民在修路取土过程中,铲车无意中铲出了几尊彩绘陶俑。青州市文物局马上派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勘察,确定出土文物为汉代陶俑。经考古人员发掘勘探,确定香山汉墓为“甲”字型大型土坑穴墓,墓室呈正方形,边长35米,墓道开口向北。该墓陪葬坑,位于墓道西侧,南北长7.3米,东西宽5.1米,深4米。陪葬品以陶质为主,种类丰富,分布非常密集。据统计,彩绘陶器数量...
南宋吉州窑彩绘工艺分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两种,以釉下彩绘为多见。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 釉下彩是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因釉下彩绘的色彩在...
9月1日,观众在“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上参观。 9月1日,观众在展览上参观汉代“四层彩绘陶仓楼”。 近日,“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在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展览展出了从先秦至元代的陶质彩绘文物121件(组)及非文物类展品,对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的相关原则、程序、基本技术知识等进行展示。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2017年8月28日,拍摄的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北宋古墓墓室内景。 山西省稷山县稷峰镇原家庄村一居民在翻建老宅时发现一座古墓,据当地文物部门初步认定系北宋彩绘砖雕壁画墓。目前,运城市文物工作站正在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保护发掘,搬迁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村砖雕墓进行复原保护。 该墓葬为"7"字型形制,坐北向南,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5米,东西长1.62米,高2.88米,面积约4平方...
8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方面透露,经过多年艰苦攻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在兵马俑的彩绘中发现了古人人工合成的“中国蓝”、“中国紫”颜料。 当日,“留住色彩—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成果展”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共展出先秦至元代的陶制彩绘文物121件(组)。通过集中展示近年来陶质彩绘文物的保护成果,以普及文物科技保护基础知识、提升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出的彩绘俑头栩栩...
到了距今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山西的新石器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面貌。夏县东下冯、襄汾陶寺、长治小神、太谷白燕等地方类型构成了山西龙山时期的主体。其中作为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已知规模最大的陶寺文化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发达的物质文化遗存,从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来看,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进步的陶寺文化都与古史所载的“尧都平阳”非常吻合。 龙,是中华民族的神物,数千年来始终有崇高的地位,至今我...
一条浑身布满黑红鳞片的盘龙,浮现在一个四千年前的彩绘陶盘之中,使我们再次强烈地感受到华夏文明史上龙文化的艺术魅力。 作为陶制礼器——彩绘龙纹陶盘,它不但获得“中华第一龙陶”的美誉,还绘有独一无二口衔松枝的有齿龙。而作为一件与龙有关的直接物证,它的出土再次引发了一场龙之源的深入探究:我们祖先崇拜的图腾到底是来自真实的龙还是想象出来的龙?如果是真实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身首不一的猪首龙、马首龙、鳄...
风俗画以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记录民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风俗画的起源较早,汉代的画像砖中就已有类似的反映。及至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风俗画渐趋繁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其代表。元明清时期风俗画继续发展。晚清之时,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连环画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风俗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国家图书馆馆藏一部清彩绘本《北京民间生活百图》,反映了晚清时期北京的民间生活风俗,颇为珍贵...
战国至秦汉是我国漆器工艺由成熟向繁荣阶段发展的时期。特别是汉代漆器业极为发达,堪称中国漆器工艺史上的黄金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安徽境内考古发掘,先后出土过几批西汉漆器,其中尤以天长县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的一批漆器,最为精彩。现介绍如下: 汉代银扣彩绘描金漆奁,该漆奁呈圆筒状,由盖、身套合而成,为夹纻胎。夹纻胎漆器具有耐腐、体轻、不易变形的优点。该奁高14.8、口径15厘米,...
2017年6月27日,由铁树社区和93号院博物馆共同组织的脸谱体验活动在铁树社区居委会举办,来自社区的居民和机关干部参加了此次活动。 2017年6月27日,由铁树社区和93号院博物馆共同组织的脸谱体验活动在铁树社区居委会举办,来自社区的居民和机关干部参加了此次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居民表示,社区能够定期组织多种多样的非遗文化体验,不仅能够丰富业余生活,还能体验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