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隋 明器 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郭家滩罗达墓出土 高27.1厘米、长20.5厘米 此俑头戴尖顶兜鍪,身穿明光铠,肩披覆膊,胸前有两圆护,下身着战裙,脚蹬长靴,坐马披以铠甲,是当时重装骑兵形象。文献记载,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较完备的马铠,南北朝时期已较普遍使用,这和当时少数民族长于骑兵作战有关。身穿铠甲的战士骑着穿上马铠的战马为当时的重装骑兵。隋朝时,军队的主力仍旧是这种重装骑...
五代十国 五代 后唐 明器 1965年福建省福州市郊刘华墓出土 高62.5厘米 闽是五代十国时统治今福建地区的政权。刘华是闽国王王延钧(即后来的闽惠宗)的妻子。当时闽国虽名义上臣服于后唐,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割据王国。刘华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43件陶俑,其中主要是宫女、宫中女官和文官形象,反映了刘华生前的显赫地位和奢侈的生活。
宋代吉州窑是我国南方一个著名窑口,地处江西古吉州。其产品千姿百态,其中一种釉下褐红色彩绘瓷,装饰手法极为丰富,首创了以釉彩为装饰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宋代民窑中独树一帜。吉州窑的彩绘瓷是一种褐色的单色彩绘,通常被人称为“铁绣花”。吉州窑彩绘艺术的图案风格较之北方各窑产品,有秀丽典雅的特点,也是我国宋元时期民间图案中的艺术瑰宝。如图所示,是笔者众多吉州窑藏品中较为喜爱的一件作品。此件吉州窑白地...
史前时期,中国古代以活人用于殉葬,殷商时还很流行;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人殉遂以陶俑取代。成为中国陶塑艺术领域内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 图为西汉彩绘贵妇俑,陶俑的头部是汉代典型的堕马髻。头顶正中开缝,分发双颞,再于颈后集束为一股。面庞方圆丰满,神情自然;五官刻画细致,透露出不苟言笑、全神贯注的高贵气质。据说,梳堕马髻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汉代的妇女一般以着深衣、褂衣为尚。所谓深衣就是腰身一般都裹...
编 号: 37302 摄影作者: 文件名:F07c0402.jpg 文件大小:21K 高 X 宽:283 X 253 说明:F07c0402.jpg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改变自然性质的重要工艺创造,也是记录他们生产、生活并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古代遗存的各类陶器上,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难以解释或无法破译的神秘纹样、文字和图形等。笔者收藏的一件大...
这是笔者收藏的一件彩绘龙凤圆球形鼻烟壶(见图)。从底足圈内有“居仁堂制”楷书四字双行款和壶身彩绘的龙是“五爪龙”来分析,有可能是袁世凯称帝后所制作的。 这一鼻烟壶,为圆球形,直径约6.5厘米,高7.1厘米,上有瓶颈及口,连盖高l.8厘米,颈细短,口沿稍外翻,内有“居仁堂制”楷书四字双行款;在圆球形的壶身上,用橙黄、白、绿、蓝、黑等颜色,彩绘了一龙、一凤、云彩和火龙珠等图案,龙、凤的头相对,中...
白釉彩绘瓷是吉州窑受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的影响于南宋时期生产的,开始时器型仅有盆、枕、鼎炉、盘、粉盒等,到元代则增加了罐、瓶、执壶、碗、杯、器盖、香熏盖等器类,产量有了很大增长。彩绘颜色有赭褐、红褐、红棕等类,主要是运用含三氧化二铁的矿物颜料绘画,在其上面再覆盖白釉层,入窑焙烧后便显现明澈晶亮、红褐鲜明的奇效。彩绘的纹饰题材有虫鱼、云涛、波浪、人物、动物、山水以及花卉、蔓草,还有连弧纹、织锦形曲线纹...
中国画中的“没骨”彩绘画是北宋画家徐崇嗣所创,他秀丽通透的运笔与设色来源于写生,他摆脱了前人日常惯见的创作模式,独辟了绘画不用笔墨勾线,而用色彩叠色渍染而成,绘花卉虫草亲近自然,形象生动,为后人所赏。但其传承者多是亦步亦趋,少有出蓝之作。 直至到了清代初期才有“常州画派”宗师恽寿平继承和发展了徐氏的“没骨”彩绘画法,把“没骨”彩绘画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峰。恽氏的唯美追求就是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只...
该文官俑头戴深蓝色三梁冠,上身穿朱色阔袖齐膝长衫,披饰花裲裆,下身着乳白色裳,脚蹬黑色如意云头履。衫缘、袖口、襟边饰有纹饰图案。衣、冠边缘均贴金。 贴金工艺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已有近1700年历史。传统贴金工艺是将黄金事先锤打成极薄的金箔片,贴在涂刷过鱼鳔胶水的器物外表上。由于金箔片非常薄,具有很强的附着性,用手无法拿起,通常是夹在毛边纸中,要用竹镊子夹起。传统工艺制作金箔,前后经化涤、锤...
汉代彩绘陶百花灯,高92厘米,座径40厘米,由座、盘、枝和盏组成,灯座为喇叭形圈足,白地涂朱,绘黛色云纹。座上立有平底灯盘,盘中有一圆孔,灯炷插入其中。灯座下塑有环绕的山峦,间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及虎、狼、鹿、猪、狗、羊、猴、兔、蛙等动物。平底灯盘沿处有八个圆孔,交替插入四支曲枝灯盏和四支龙形饰件。在龙尾处坐一羽仙人,头戴冠,穿红色短裤。等距的灯炷均涂朱红色,三道凸箍与盘边、灯盏均涂以翠绿色。三道凸箍...
12月11日,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人员在陕西省西咸新区发现了65件彩绘泥塑佛像头,初步推测这些佛像年代不晚于北周时期。 据了解,考古人员从当地一处工地的古代遗存中清理出古代墓葬17座,灰坑20座,陶窑5座。出土文物160余件,其中彩绘泥塑佛像头65件。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这65件彩绘泥塑佛像头是从一座窑址窑室后壁底部发现的,均为泥质,外部施画彩绘。大部分...
陕西考古发现65件彩绘泥塑佛头 为当地近年首次大批量发现
近日,在铜川市印台区一工地“打桩”时,有工人发现有砖块暴露。随后铜川考古人员进行发掘。在连续15天的不间断工作中,长剑、彩绘陶罐、蒜头壶等一件件物品逐一出土亮相。据考古专家介绍,这些文物分别出自四座不同的墓葬。 工地发现砖块 考古部门赶往发掘 据了解,该墓葬区位于铜川市印台区老年养护中心建设项目地,地块为原铜川市福利院旧址南侧,属于铜川市印台区印台街道办事处顺河村三组(上河村...
金代彩绘仕女俑,是磁州窑生产的一朵鲜花,它造型优美、釉色莹润、色彩艳而不燥,丽而不俗,恰如冰清玉洁的荷花一样,贞静娴淑,端庄秀丽。 磁州窑始于北宋末年,主要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的彭城镇,与之相近的河南、山东部分地区亦有窑址发现。 磁州窑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优点,尤其是受长沙窑的影响最大,它的最大成就表现在绘画装饰艺术上,为以后元、明、清代的青花、彩绘瓷器的创造奠定了基础。磁州窑的釉下彩与...
10月28日上午, 93号院博物馆迎来了丰台区第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解读老字号、认识四合院、彩绘兔儿爷,小朋友与家长一起,度过不一样的周末亲子时光。 第一站来到位于前门大街的源升号博物馆,虽说是酒的博物馆,但小朋友兴致不减,源升号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边讲解内容,一边回答小朋友们的问题,“什么是皇帝?什么是掌柜?什么是酒糟”,“十万个为什么”根本停不下来。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