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南北朝 北朝 西魏 明器 1977年陕西汉中崔家营出土 文官陶俑高38.9厘米,武官陶俑高40.2厘米 文官陶俑头上饰顶花,头顶有一束向后平伸的长发髻,这种发髻古代称为“椎髻”或“魋髻”。身穿宽袖短上衣,筒形裙裤。武官陶俑戴小冠,穿袴褶服。 北朝的山南(秦岭以南地区,包括今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河南西北部、四川东北部)一带的豪族有泉企、李迁哲、阳雄、任果等,都有私人军...
汉 东汉 明器 1955年河北省望都县出土 高78厘米,长77.2厘米,宽25厘米 此石雕系用整块石灰石雕成,骑马的僮仆头戴黑色平巾帻,身著红地白色流云纹剪襟短衣、粉地红色流云纹大口裤,左手提酒椑,右手提两尾鱼,作欣欣然买酒归来状。 东汉时期,雕塑艺术风格较西汉有较大变化。西汉的石雕作品一般造出大体轮廓,力求简练,东汉则出现了用线条来表现细部,如衣饰、家禽的羽毛等。这...
汉 东汉 度器 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和山东省掖县出土 长度分别为22.9厘米和23.6厘米 汉代计量沿袭旧制。其基本计算单位的制定称为“起度”。原始的起度一般以人体的某部位做标准,难以准确。汉代曾采用积黍为标准。不迟于司马迁时,又发明了以律管为计量基准的方法。汉代用黄钟(五音之宫)律管作为标准,以汉尺9寸作为黄钟律管之长,以9方分为其面幂,把长度、容积和重量的相互关系...
宋 公元960年-1279年 盛水具 1967年江西省南昌市出土 高13.6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5.3厘米 此瓶体薄施白釉,器底露胎,釉下绘酱色波涛纹,造型别致,纹饰生动。 吉州窑釉下彩绘是受磁州窑影响而出现的。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北方地区一些瓷窑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磁州窑部分工匠也迁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继续从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窑也烧制了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白...
唐 明器 1958年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高32——36厘米 此套5件,均女性,着紧身服、骑马,手中木质鞠杖已朽失,但策马打球的身姿栩栩如生。马尾束起,以防争抢中相互缠绕。 马球,又叫波罗球,是盛行于唐五代宫廷、军中和民间的一种体育活动。从这一时期的诗文、壁画、青铜镜和陶俑中可以看出打马球的大致情况。打马球一般分做二队,人数不拘,设裁判。球门依参赛人数多寡设一或二个,一般...
南北朝 北朝 北魏 明器 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元邵墓出土 高30.8厘米 这件陶俑戴头盔,身穿袴褶服,外罩明光铠,左手扶盾牌,右手原持兵器已失。陶俑双目圆睁,嘴角下撇,表情狞厉,表现出无畏的气势。 北朝墓葬中有时出土这种面目雄强的武士陶俑,尺寸大于普通武士俑,数量一般为一件,也被称为镇墓武士俑,希望能用来恐吓骚扰墓主的怪魅,起到驱邪的作用。 北朝陶俑一般头部较...
汉 西汉 明器 1954年陕西省西安市白家口出土 高50厘米 此女俑长发中分,向后梳理垂背,颈后挽髻,发梢左垂,身穿交领右衽深衣,深衣褶袖内露长舞袖。面容清秀,流露清淡的笑意。内穿交领长袖舞衣,外罩交领宽袖衣,袖缘有褶条纹饰;右手扬起,长袖飘扬在肩上方;左手后摆,长袖舒展,姿态优美轻盈。整件作品,既取大的动势,又注意细部刻画,成功地塑造了形体舒展洒脱、精神恬静内含的长袖舞伎...
唐 明器 传陕西省西安市出土 高27厘米
汉 新朝 明器 1953年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汉墓出土 高48.5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18.1厘米 灰陶是汉代最主要的陶系,其容器一般都呈青灰色,火候均匀,烧成温度约在1000℃以上,质地坚实。有的绘有彩色的花纹,是陶器烧成后才绘描的,易于脱落,称"彩绘陶",专为随葬而作。这件陶壶属彩绘陶,绘描青龙、白虎和朱雀等纹饰,鲜艳精致。
汉 西汉 照明用具 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 高53厘米 汉代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巧实用,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等。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此釭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其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位于雁背。灯罩为...
汉 西汉 明器 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长陵陪葬墓出土 步兵俑高48——50厘米,骑兵俑高54——68厘米 该陪葬墓共出土彩绘兵马陶俑2500余件,包括步兵俑1800多件、骑兵俑580多件和战车模型。它模拟当时军阵的真实情况,反映出当时军队正由车骑并用向以步兵为主力的转化。 这些彩绘陶兵马俑的服饰、铠甲、马的毛色及鞯、辔等均施彩绘,其描绘之细致,数量之多,配套之全...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葬具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
唐 明器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 马头有一整片面帘,双眼处开有洞孔,表面贴金,双耳间竖有一朵缨饰。马颈部、胸部和马身的甲连缀在一起,在鞍后尻部有原插寄生(扇面或树枝状)的孔。唐时,这种外观华丽的马具装,完全是为了表示豪华和威仪,一般都作贵族的仪仗,并不用于战斗。马上男骑俑,头戴盔,身穿带有披膊和护胸的铠甲,脚穿高统皮靴...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高71.5厘米 此俑则头戴兜鍪,身着明光铠,绿地宝相花战裙垂至靴面,足蹬黑靴,肩部披膊上层作虎头状,从虎口之中吐出饰金边的绿色披膊。右臂前屈,手中似握有武器。表情威严恭谨。两俑均彩绘贴金,立于黑色台座之上。 郑仁泰墓发掘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了大量罕见的精美文物,从内容到数量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有关规制,尤其是墓中随葬了...
唐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高69厘米 此俑头戴进德冠,容貌清秀,有髭须。上身穿红色阔袖短袍,领、袖与下襟均饰织锦花边,外罩裆,下着白色裳,足蹬黑色如意云头履。文雅斯文,含蓄而不失威严。 墓主郑仁泰参加过李渊的晋阳起兵和唐太宗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曾为凉州刺史,被授右武侯将军,加上柱国,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 郑仁泰墓发掘于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