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明 1368—1644年 高200厘米 菩萨双眉细长,目视下方,鼻梁高挺,樱桃小口,表情祥和。头戴花鬘冠,双肩搭有一条帔帛,右侧帔帛沿肩下垂,左侧帔帛则缠绕于臂上。另一条帔帛自右腋向上斜搭至左肩,在左肩下打结。右臂搭于右膝上,左手支撑在身体的左后方,一腿支起,另一腿下垂,呈游戏坐姿,这是水月观音像的典型坐姿。水月观音像源于唐代周昉所创作的水月观音像,通常观音菩萨坐水中石上,左腿垂下或盘...
宋 960—1368年 高160厘米 菩萨面相丰满圆润,细眉、直鼻、厚唇。身穿圆领上衣,左肩斜披帔帛,下身穿多褶长裙,立于莲花座上。此像身躯修长,体态健阔,神情沉静肃穆。
唐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 马面贴金,额顶处有一缨饰,马颈部、胸部与腹部披甲连缀。马上骑士头戴盔,披膊、胸甲俱全,足踏高筒靴,左手牵缰,右手握拳前曲,生动传神。 《唐六典》记唐甲十三种,马甲是其中之一,而且,马甲中被称为明光、光要、细麟、山文、乌锥、锁子之类的都是铁甲,皮甲以犀兕为主,其余以所用材料...
宋 (960—1279年) 高200厘米 菩萨头戴高花冠,面目清秀,神态安详,双目下视,似以无限悲悯的神情关注着人间。身披帔帛,帛带绕臂飘逸身边。胸饰璎珞,下着长裙,长裙色彩鲜艳,覆座垂地。裙腰结带,腰带饰宝珠花饰。菩萨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极富生活情趣。她不再是高居神坛的神,而是可亲近、可交流的一位心灵使者,是善的代表、美的化身。 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其信仰自3世...
宋 (960—1279年) 高109厘米 菩萨头戴花蔓冠, 冠表面贴金, 雕刻精美, 正面中间置阿弥陀佛。面相方圆丰满,长眉细眼,双目嵌宝珠。 南北朝时期,观音信仰流行,但当时观音菩萨的冠上没有化佛。隋代以后,头冠上带有化佛的观音菩萨像出现,成为此后观音菩萨的 重要特征。
汉 1953年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 通高48.5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18.1厘米 壶直口,长颈束腰,溜肩鼓腹,口上有扁圆,圈足,肩两侧有模制铺首。以数种色绘出不同纹饰,主题纹绘青龙、白虎各一,朱雀二,作宾士状,均以墨勾绘,涂朱、白和青彩。为西汉晚期风格。 此陶壶扁圆形盖,盘形口,细颈圆腹,肩腹间有对称模制铺首,圈足。壶身及壶盖彩绘各种不同的纹样,其中盖上彩绘青黄相间...
古建彩画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建筑装饰艺术,它具有保护建筑木构件的作用。古建彩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在木结构建筑上施红色涂料的记载;秦汉时期在宫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其装饰图案多用龙、云纹,并且逐渐采用了锦纹;南北朝时期,由于受佛教艺术的...
五代十国 五代 后唐 同光元年(公元924年) 墓室装饰图像 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 高113.5厘米、宽58厘米、厚11.7厘米 2000年美国纽约安思远先生 捐赠 这件彩绘武士像是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高浮雕而成,身着盔甲,手持宝剑,立于麋鹿之上,肩上立一龙,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遗韵,下开宋元之先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处直其...
元 明器 1956年陕西西安段继荣墓出土 高28厘米 女俑袖手而立。发中分,脑后左右各一盘髻;内着左衽小袖短衣。外穿抹领对襟半臂,下穿长裙。
元 明器 1956年陕西西安段继荣墓出土 高28.8厘米 女俑袖手而立。发中分,扁平圆形盘髻,以簪固定发髻;内着左衽白色小袖短衣,外穿抹领宽袖口对襟半臂,下穿左右开衩红色长裙。
唐 明器 1952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出土 高62.5厘米 女俑袖手而立,梳一髻左倾抛出,当为抛家髻;高鼻小口,穿敞领小袖衣,高束腰长裙。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 高35.2厘米 女俑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内穿小袖衣,外套半臂,下着长裙:足穿尖头鞋。
隋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钵盂山出土 高38厘米,宽30厘米
唐 明器 高32.7厘米 女俑头戴风帽,帽带后结,风帽尾部垂背;身穿对襟小袖衣,宽高腰长裙,帔帛。
战国 明器 1955年山西长治出土 高5厘米 女俑身穿宽袖锦缘曲裾深衣。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