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近年来对红山文化考古研究发现,红山文化墓葬随葬品较少且唯有玉器,这就表明红山文化盛行“唯玉为葬”的习俗。 据赤峰学院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红山文化史前先民侧重于以玉器随葬,“唯玉为葬”是中国史前墓制的一大特色,在同期原始诸文化中独树一帜。红山文化随葬的玉器主要有玉猪龙、玉箍形器、勾云玉佩、玉龟、玉璧、玉鸟、玉鸮等。 红山文化先民借助玉贯通天...
红山文化中有一类造型奇特的玉器被称作为玉猪龙。它肥首大耳,吻部平齐,鼻梁上带有明显的皱纹。这些特征使它的头部看上去特别像猪,而蜷曲无足的身体说是像龙,到不如说有些像虫。这种猪首龙(虫)形的怪物在自然界很难找出它的原型,因而显得十分神秘。 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据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
【摘要】红山文化中的"蛙神像"是红山文化早期人类对神的意向的最简单表述。兴隆洼时期的石人像及后期对男性、女性生殖器和鱼的崇拜,无疑都是生殖崇拜。考古发现数量众多说明当时各地区的生殖崇拜现象非常突出。 【关键词】红山文化;巫;蛙图腾;生殖崇拜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0期
1986年7月25日,《光明日报》报道牛河梁发掘事件的版面图。 20世纪初期,日本人类学家、考古学者鸟居龙藏就注意到了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那片褐红色山峦;1922年至1924年,法国自然科学博士桑志华多次到过赤峰,发现了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30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辗转到达赤峰,收集了一批新石器时期的石器和陶片;1955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尹达在他所著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里...
【摘要】红山文化是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由于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朝阳市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牛河梁坛庙冢的发现,学术界认识到,红山文化在见证中华五千年国家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1935年红山后遗址正式发掘算起直到2015年,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史,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始于清末,终于1949年。这个阶段为...
【摘要】中国古代的有齿出牙环状玉器,最早起源于环渤海地区的山东半岛东部和辽东半岛南部一带。这种形制特殊的玉器,应该有两个文化来源,其一是最早出现在山东半岛东部一带的有齿环状玉器,其二是最早出现在辽东半岛南部一带的出牙环状玉器。所谓有齿出牙环状玉器,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在后红山文化时代,环渤海地区上层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互动,而且与黄河中上游地区上层之间也有着远距离的文化交流。有齿出牙环状玉器作为一种...
【摘要】红山文化时代,那些被供奉在宗教礼仪场所接受世俗民众礼拜的神灵,其体态姿势是最显庄严端重的盘坐和垂脚高坐。在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坐姿人形造像的性质,既不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是有着某种特定宗教礼仪内涵的人格化神灵形象。兴隆沟陶质人形坐像的性质与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的发现一样,都属于神像。兴隆沟房址灶前出土的坐像,即是红山时代的家族保护神,而远离居住遗址的东山嘴祭坛...
红山文化玉器作为中国玉文化史中独具特色、极具研究价值的一类史前玉器遗存,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从文化传统的最深处来领悟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赤峰地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了红山文化C字形玉龙开始,人们对红山文化玉器逐步了解。其间,经历了从采集品、征集品的考古类型学考证,到零星出土品的启示,最终到正式考古发掘的科学认定,再到近二十年市场上的对其的价值认可。这一过程,现在看来,...
【摘要】文字、金属器、城市曾长期被视为文明的“三要素”。关于何为“文明”,学界是有不同观点和认识的。不过,就“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点而言学界有更多认同。红山文化晚期具有“高级技术能力”;农业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会分工明显;社会分化和分层最典型的实证是牛河梁坛庙冢遗址;红山文化晚期已经出现了权力阶层和社会管理体系;红山文化时期形成了发达的祭祀礼仪或巫术仪式,这种仪式主要是为沟通天人关系...
【摘要】巫术是原始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巫具有"通神之能",在史前社会,巫术在人们的信仰和行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巫要具备"智"、"圣"、"明"、"聪"之才德,由此决定了巫的社会地位。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可以概括为:"由巫而王"、"由祀而礼",这一路径在红山文化那里能够得到验证。红山文化已处于由"巫"向"王"过渡的前夜。作为后世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礼和礼制虽然成型于周代,但其渊源可追溯到红山文化那...
【摘要】随着文化因素在现代旅游活动中地位的上升和影响的日益扩大,历史文化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分析和梳理历史文化类资源旅游开发的形式及其经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红山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红山文化景观廊道、建立红山文化数字博物馆、开发红山文化参与型旅游产品等方式对红山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红山文化资源,更能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关...
辽宁师范大学日前落幕的“纪念红山文化发现8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与会学者根据红山文化中大量存在原始古礼迹象与原始祭祀系统的研究达成共识,强调红山文化具有充分的进入文明初始阶段的实证。 发祥于我国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地区的红山文化是被考古学界测定为距今6700余年至5000余年的考古学文化,与甘肃地区大地湾文化、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浙江地区良渚文化和山西地区陶寺文化等均属进入中华文明初始的考古学文...
9月14日,在第五届中国滦河文化节暨“走进滦县、携手发展”招商洽谈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考古专家谢飞发布了滦河流域石雕人像考古发掘成果。 滦河流域石雕人像长约7.4厘米,宽约8.4厘米,高约15.1厘米,它的挖掘和出土源于滦河滦县段采沙工人的一次夜间采沙,于2013年10月份被打捞上来,而在其打捞处上游大约4公里的位置则是著名的后迁义遗址。就在石像打捞处上游4公里,就是著名的后迁义遗...
8月22日,内蒙古红山文化博物院揭牌仪式暨敖汉史前文化研究会成立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敖汉旗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敖汉旗全旗境内分布有4000余处古代遗址,史前文化自成序列,独树一帜,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的发掘命名地。这里还是红山文化分...
7月30日,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牛河梁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举行,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宫福清、副校长李庆伟揭牌。 2013年6月,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在辽宁师范大学筹建,2015年1月获辽宁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建设,并正式被认定为第二批辽宁省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也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