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2016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正在火热的评选中。在最终入围的25个项目中,辽宁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的考古非常引人关注。它是继牛河梁遗址之后,红山文化近些年最重大的发现,为解决红山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重大课题提供了最丰厚的资料。 这处距今约5305年—5045年的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墓地,考古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考古工作者清理出墓葬78座、祭坛1座及祭祀坑29座。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红山文化积...
不到半年时间,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红山文化时期积石冢三次被盗掘,积石冢原历史风貌和文物本体严重损毁。辽宁省凌源市法院近日对红山文化时期积石冢被盗系列案宣判:团伙重要成员祁景玉犯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并处罚金4万元。 法院经审理查明,2013年6月的一天,祁景玉伙同黄某某、张某某、任某某(三人已判刑)先后两次到凌源市宋杖子镇北房申村四组东南100...
1月20日,记者从辽宁省朝阳市有关部门了解到:有“中华第一坛”之称的辽宁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修复工作日前已经完成,年内有望面向游客开放。届时,人们可以深入现场,穿越5000年近距离观摩中国最早的祭祀遗址。 该遗址坐落在辽宁朝阳喀左县城东北约4公里的兴隆庄镇东山嘴村民组的后梁顶上,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历史。遗迹为一组以南北轴线布局的石砌建筑群址,包括北部的一座大型方形基址,南部...
1月11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已完成辽宁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发现。 红山文化代表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其文明程度比中原地区早约1000年。 从2014年开始,考古人员对半拉山遗址实施抢救性发掘,历时3年结束。在160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墓葬78座、祭坛1座、祭祀坑29座,出土文物2...
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在此次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16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辽宁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入选,这是我省独立主持的考古发掘项目首次入选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该项目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联合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
(赤峰学院 红山文化研究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红山文化的人物造像分为祖神像和巫神像两大系统。根据材质不同和造型特点,红山文化祖神像可分为A、B、C型。A型为女祖神像,体现了生殖崇拜;B、C型体现了红山文化祖神崇拜的复杂化和专业化,也是红山文化进入父权制社会的标志。祭祖通过媚神来实现,故巫神像多为跪坐式,而祖神像多为盘坐式和踞坐式。以巫覡为核心,以两大人物造像系统为媒介...
【摘要】在牛河梁积石冢发掘所提供的层位关系基础上,分析出土陶筒形器的形态变化,建立牛河梁地区积石冢的整体分期方案,可以分为两期四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碳十四测年以及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比较,进一步推定积石冢所处时期的绝对年代在距今5700——5100年之间。 【关键词】牛河梁 积石冢 分期 年代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2&ZD133)资助;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
【摘要】随着我国对古代文化的重视,红山文化中的玉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红山文化玉器类型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相关学者的主要研究项目。红山玉器种类繁多,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结果,依据红山玉器的造型特点、使用功能,对红山文化玉器进行了分类。对红山玉器进行分类,不但有利于人们了解红山玉器,也有助于人们对先民们的生产力水平、生存状态和文化形态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红山文化 玉器 类型 ...
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进程中,红山文化玉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山文化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区。红山文化遗物中,最引人注目和富有特色的是玉器。其造型特征、雕琢工艺及用玉制度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是东北地区史前玉器雕琢和使用进入鼎盛阶段的主要标志,也由此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史前玉器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传世品发现很早,在20世纪初国内外的一些书刊中就有...
图中所示的这件玉鴞,出土于辽宁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墓葬,年代距今5500—5000年,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此器为淡绿色玉,表面泛黄,全器做成展翅的鴞形,头部雕出耳、目和喙,尾与翅均雕出羽纹,鴞的形象生动,简练概括。 玉鴞即俗称的猫头鹰,它昼伏夜出,火眼金睛,面对红山地区虎豹豺狼熊等大量的猛兽,红山人为了躲避野兽的袭击,本能地羡慕这种飞行动物,还有玉鸟、玉凤等,被视为吉祥之鸟,并向往着像它们一...
要经济发展,更要文物保护 ——《红山文化研究》首发式暨红山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工作座谈会侧记 6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史前考古研究基地、敖汉旗人民政府主办的“《红山文化研究》首发式暨红山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召开。在会上,《红山文化研究》进行了首发,随后,参会的相关专家学者对红山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意见...
6月17日上午,红山区法制办和文物局组织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赤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将出台《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进行了征求意见座谈。 根据修改后的《立法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赤峰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将出台《内蒙古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目的是为了加强红山遗址群和魏家窝铺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及配合“申遗”工作的需要。为加快保护条例的...
日前,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联合敖汉旗新州博物馆对敖汉旗下洼镇八旗村文化遗址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古调查。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首席研究专家于建设教授、邵国田研究员、马海玉副研究员和2015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部分研究生参与了调查。 本次考古调查面积约60平方公里,覆盖八旗村10个自然村,共调查红山文化遗址17处,其中有几处遗址属新发现。其中,编号为161001的遗址疑似大型红山文化祭坛,该...
摘要:红山文化,不论是从考古学角度还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积极研究红山文化图饰及其造型特征,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通过对红山文化图饰及其艺术特征的研究,总结出其中的典型图饰,并运用艺术手段对这些图饰进行加工,进而形成标志性文化图饰,使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 关键词: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图饰 艺术特点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