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经过一番筹措,暂停一段时间的灵岩寺遗址清理发掘工作日前继续进行。记者8日从考古发掘现场获悉,两截石碑及其他实物已出土。 记者在遗址南侧看到,在一段遗留下来的墙基上,经考古工作人员清理,露出一块长约1.2米、宽约0.6米的石碑。从铭文中看出,这是一截明朝嘉靖年间设立的功德碑,主要为表彰当时捐资支持寺庙建设的人。铭文为楷书,字体工整,很见功力。整个石碑保存完整。考古人员用宣纸将其拓印,留作以后研究。...
明孝陵一带的地下到处都是宝藏,这不,在下马坊遗址附近地下2米处又发现了一个大型雕龙石质构件。 昨天,记者在接到热心读者的电话后,火速前往下马坊遗址,一探究竟。 当记者赶到现场时,这块大型石质构件已经基本展现出来了,记者粗略地估计了一下,这块大型石质构件有5米长、1米多宽、40厘米厚,构件上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着五爪龙和卷云纹,非常有皇家风范。 据在现场工作的工人介绍,他们是在这里对下马坊遗址进...
6月14日,宝鸡新出土一件錾刻有铭文的西汉青铜器,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短短的20字铭文中,器物的名称、容积、重量一应俱全,尤其是铭文中首次出现“陈仓”二字,为研究宝鸡的建制史、西汉社会的饮食文化以及度量衡制度,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出土的青铜甗是汉代炊具 目前,宝鸡市文物局相关专家在对这一文物初步研究后说,这件青铜器叫甗(yǎn),是古代炊具,由两部分组成,下部...
近日,新泰市龙廷镇发现一处大型地下溶洞,洞内出土大批动物骨骼化石。 这一溶洞位于龙廷镇东北2公里处,据当地人介绍,整个地下溶洞洞深约2000米左右,洞口宽约4米,高约5米。走进溶洞,可以看到洞内有保存完好的钟乳石、石花,同时洞中还发掘出大批动物骨骼化石。经有关专家论证,该动物骨骼主要为马鹿骨骼,并伴有其它动物骨骼及牙齿,现已发掘骨骼约2万件左右。 专家介绍,马鹿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上万年前有大...
这个瓷罐的“兽面耳”有鼻子有眼,有胡子,还有一对卷曲的角。 考古人员小心发掘6月28日下午,在萧山城厢街道东湘村的菊花山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越窑青瓷罐和几件已经碎裂但有修复价值的瓿、壶等被发掘出土。 “大瓦罐”腰围有144厘米,线条流畅,外表淡黄,印有粗麻布纹。一位有着20多年研究经验的文物爱好者猜测,这些是西汉时期的器物。 围观的村民们说,...
中新河北网邯郸7月2日电 记者从邯郸市磁县东魏古墓发掘现场了解到,随着一个个墓室壁画的成功剥离,墓葬文物抢救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据悉,由于这是该市所发掘的北朝墓群中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古墓,出土文物除了精美的壁画、彩色陶俑外,还有镇墓人面兽、青石墓志等。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工作队队长朱岩石介绍,古墓的主人为元祜,皇族,葬于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该墓结构非常清晰,主要由斜坡墓道、...
6月28日拍摄的在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猪”。6月24日,位于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考古专家发掘出一头“玉猪”。据专家提供的数据,“玉猪”长约75厘米,宽约22厘米,高约38厘米,重约80公斤,由较为粗糙的玉石雕刻而成。目前,“玉猪”的年代已基本确定为5500年前。新华社发(...
汉、宋、明三个时期的墓葬扎一堆,形成一个面积超过一个足球场大的古墓群。昨日记者从成都市考古队获悉,这个古墓群共出土了35座墓,系两个家族的墓葬,这些古墓大多保存完好,考古专家认为这是近年来成都市墓葬考古中难得的重要发现。 “发现这个古墓群实在很意外。”考古工作人员介绍,日前他们在华阳镇河池村一处建筑工地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工地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各有一个大型封土堆(俗称坟包)...
凌家滩古遗址出土的玉钺群 昨日,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取得重大突破,考古专家在凌家滩古遗址一个墓葬中发现了由8块保存完整的玉钺组成的玉钺群。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教授介绍,如此大面积、集中发掘出玉钺群在凌家滩遗址发掘中还是首次,在全国也属少见。 钺是古代的礼器、兵器,用于陪葬的玉钺,象征着部落首领或军事首领的权力。这表明5300~5500年前的凌家滩遗址已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等级差...
近日,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对2006年桃花店古墓群彭岗墓区发掘的共600余件陶器进行了修复。 此次陶器碎片较多、器型较大,拼对及补缺时均有一定难度。经过近一个月的集中修复,已成功修复陶器600余件。这批古陶器包括罐、壶、瓿、灶、钫、井、炉等器形。此次大规模的修复工作为此次墓区汉墓的断代及合肥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提供了丰厚的资料。
近日从河南济源文物部门获悉,本月中旬,济源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道路改造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一批商周至两汉时期大型墓葬。其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商周大墓中清理发掘出一批精美青铜器,其数量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济源出土最多的一次,在河南也十分罕见。 该座商周大墓位于济源市邵原镇邵原村,在济源市西部王屋山区豫晋交界处,为古邵州所在地。考古人员从这座商周墓葬中清理发掘出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四十六件(组),其...
一件造型完整、形态逼真的西汉冥灶日前在陕西宝鸡一墓葬中出土,2000多年前汉代人所使用的灶台和现在一些农村仍使用的灶台十分相似。 6月14日,宝鸡市金台区团结村一施工工地出土了一件陶制陪葬品,经文物部门鉴定,这一陪葬品是一件西汉时期的微缩灶台模型——冥灶。 据了解,出土的冥灶和现在一些农村仍使用的灶台几乎一模一样,有灶口、烟囱、锅、罐等,整体长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此次出土的冥灶造型完整、...
近日,甘肃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城区西郊抢救性清理发掘一座魏晋时期墓葬时,发现一件陶奔马造型与上世纪60年代出土的铜奔马很相似。 上世纪60年代,武威市区雷台汉墓出土了一件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天马”),因其造型独特——凌空飞腾的骏马与展翅飞翔的燕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匹横空出世、风驰电掣般飞速前进的“天马”形象...
6月15日,考古人员展示出土的骑马俑。 6月15日,河北磁县北朝墓群南部的东魏元祜墓发掘出土了包括壁画、青石墓志及彩色陶俑等190多件随葬品。据考古专家介绍,这批文物将为研究当时的人物服饰、兵器、政治制度等提供线索和依据。
陕西省宝鸡市日前新出土一件錾刻有铭文的西汉青铜器,铭文中首次出现“陈仓”二字。专家称,这为研究宝鸡的建制史、西汉社会的饮食文化以及度量衡制度,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宝鸡市文物局专家经初步研究后说,这件青铜器叫甗(yǎn),是古代炊具,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釜”,上部为“甑”,用于蒸煮食物,通俗地讲也就是现在的锅和蒸笼...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