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青铜器首现“陈仓”

6月14日,宝鸡新出土一件錾刻有铭文的西汉青铜器,令考古人员惊喜的是,短短的20字铭文中,器物的名称、容积、重量一应俱全,尤其是铭文中首次出现“陈仓”二字,为研究宝鸡的建制史、西汉社会的饮食文化以及度量衡制度,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出土的青铜甗是汉代炊具

目前,宝鸡市文物局相关专家在对这一文物初步研究后说,这件青铜器叫甗(yǎn),是古代炊具,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釜”,上部为“甑”,用于蒸煮食物,通俗地讲也就是现在的锅和蒸笼。

据介绍,这一青铜甗应该是由商代的甗演变而来的,因为殷墟妇好墓中曾出土过一件一鬲三甑式的甗。甑、鬲分体,鬲中盛水,上置三甑,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这件西汉青铜甗的釜上,置有吊环,可以吊起来悬空使用,也可直接放在灶台上。甑为大口平沿,上腹部同商代殷墟的甗一样,有两个兽耳环,底部有箅孔。在釜的底部,考古人员发现有厚厚的烟炱(tái),即烟灰,说明该器物为实用器。

20字铭文“陈仓”二字最清楚

从外观看,这一青铜甗基本完整,只是釜残损得比较厉害。它身上有20个豆大的铭文,錾刻在甑的腹部,字体为汉隶。专家初步解读为“夷五陈仓成山共金鏖甗一容三升重九斤十二两”。

据初步分析,“夷五”可能为人名;“成山”为西汉陈仓区划中的小地名,也就是文物出土的地名;“鏖甗”为器物名;“三升”、“九斤十二两”则为这一器物的容积和重量。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20个字的铭文中,“陈仓”二字最为清楚,尽管是繁体字,但一般人都能辨识。

宝鸡古称陈仓。“陈仓”二字过去大多见于文献资料,宝鸡乃至全国出土的成千上万件青铜器的铭文中,从未出现过“陈仓”二字,此件青铜甗的“陈仓”铭文,为首次发现的实物记载,为秦汉两朝在宝鸡设陈仓县的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专家说,甗在西周时下部的釜叫鬲,有三条腿,可能是到汉代时演变成这样,釜下无腿,这对研究当时社会的饮食文化很有帮助;其铭文记载的容积、重量对研究汉代度量衡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面对这一珍贵的实物史料,宝鸡市文物局干部陈亮十分高兴。他说,宝鸡市近期准备召开“宝鸡建城史研讨会”,这件文物的出土恰逢其时,是宝鸡建城史研究中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据悉,该青铜甗是6月14日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团结村村民盖新房挖出的,随即打电话报告了文物部门。

责任编辑:hany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