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1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8日对外消息称,2018年该所与额济纳旗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额济纳旗当地大同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了窑址、石遗址、板瓦堆积、人骨堆积等。 官方称,通过此次考古发掘调查基本摸清了大同城遗址周边的“家底”。 此次发现的窑址位于大同城遗址的东边,平面呈椭圆形,长30米,宽17米。同时发现由板瓦竖立由内向外呈圈状分布的板瓦堆积,以及长方形石堆,...
如今的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亭山村,有一个名为“瓦窑里”的地方。村子因杭黄铁路的施工而迁走了,这个地方却更引人关注。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开通首日,它的北侧200米外,瓦窑里的考古发掘也完成最后的清理工作。历时半年,它给了考古人太多惊喜:5000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中期墓葬、村中砂石路及历史时期砖窑等遗迹共30多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印纹陶器、青瓷器、铁器、铜器等40...
走马休盘 邢人钟 近日,江苏苏州博物馆“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特展之三“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正式与观众见面。 苏州潘氏作为晚清到民国苏州地区著名的收藏世家,从乾嘉时期“奕”“世”两辈开始,以科名重于乡里,子孙中人才辈出,不少都具有诗人、学者、收藏家等多重身份,潘氏家族的收藏囊括青铜器、书画、碑帖、古籍、文房等多个门类。晚清时期,潘祖荫攀古楼的青铜器、滂...
“三伏凉夜好,清风吹满怀。时方爱露生,鸣镝一声来。”诗人叶城的这首《谯蚊诗》生动地描述了夏夜纳凉时蚊袭时的场景。彼时,在炎炎夏日遭到蚊扰,古人自有驱蚊妙招。 这盏晚清时期的铜质吸蚊灯(如图)为笔者收藏,整体高度12.4厘米,灯座和灯身可拆卸。其沿口设计圆整,与灯身连接致密,浑然一体。提手上缠有整齐的藤条,既好看又防滑。整盏灯的造型如一只葫芦,浑圆俊秀,形体优雅,做工简洁而不失精细,所用铜材厚...
明清之际,文化世家、私家收藏、文人雅集等现象兴盛,女性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画家人数、作品数量都超过了历代女性画家及作品的总和,在绘画语言的完美上更远胜于各代女画家。 代表明清女性绘画艺术创作与成就的包括名媛、姬侍和妓女画家。 名媛与姬侍属于来自生活环境优越的民间女子,故统称为“闺阁画家”。闺阁画家中又以来自于绘画世家中的女子,如明“吴门画派”仇英之女仇珠、文从简之女文俶;清“海上画派...
朋友五年前收藏到一件清代铜质鹿形水盂(见图),长6.8、高5.2、宽2.9厘米。起初友人认为是玩赏件,后几经研究后方知是水盂。其实说其是玩赏件也倒无妨,因为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件水盂也兼具欣赏陈设的功能。 水盂起源于秦汉,为有千年历史的文房佳器。学界有人讲水盂位列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后,称为文房“五宝”,水盂又有水丞、砚滴、水注等别称,文人用水盂贮藏清水,写字作画时,再将水盂内的水倒至砚台磨墨,...
为切实加强对嘎尔琼拉康吐蕃石碑文物的保护利用,根据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自治区文物局高度重视,由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专家组,自2018年11月中旬起历时20多天,对嘎尔琼拉康吐蕃时期石碑进行考古清理。目前,野外考古清理工作已顺利完成,正进行资料整理,待形成考古发掘报告的同时,研究制定方案并对嘎尔琼拉康吐蕃石碑实施抢救性保护利用。 公元9世纪初,赤德松赞兴建嘎尔琼拉康后,又在寺旁建碑盟誓...
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动用文物最多、展场面积最大的一次展览。一般展览的文物也就100件,而这次足足展出885件(套),而展览场地更是遍及故宫整个开放区,这一切,都是为了即将开幕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 说直接点吧,故宫博物院首次最大限度还原清代皇宫过大年的场景,我们将是有史以来第一届能在宫里过年的普通人。 “不论古代抑或今天,不论宫廷还是民间,辞旧迎新都是中国人过年永恒的...
社区之家非遗体验活动 2017年以来,北京市开展“社区之家”示范点创建工程,目的在于推动驻区单位开放内部设施,落实“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理念,满足社区居民文化、体育、生活等服务需求。马家堡街道响应上级号召,为了更好的服务居民,于赵登禹学校内的“真趣园”非遗手工传艺坊,成立了街道第一个“社区之家”。作为非遗进校园的一个载体,这里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多角度学习需求,不但有非遗传...
图1 图2 笔者收藏的各种材质的鼻烟壶达二百多枚,形成了一个系列收藏品,其中有二件套红料鼻烟壶非常精美:一件为博古纹套红料鼻烟壶(图1),另一件为海屋添筹纹套红料鼻烟壶(图2)。 明清时期的料器,就是今日的玻璃器。什么是套料呢?套料鼻烟壶是指由两种以上料制成的器物。它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是在料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料,之后在外套的这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
12月28日,由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和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联合主办的“福建船政——清末自强运动的先驱”展览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东副楼一楼展厅正式展出。 19世纪中后叶, 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有识之士莫不为之痛心疾首,积极谋求富国强兵之道。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独开风气先。洋务运动随之兴起。清同治五年(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择址福州马尾创建船...
记者从河北省磁县县委宣传部获悉,文保人员近日在该县西部太行山区水峪村发现一块清代同治年间乡民“规矩”碑,距今已有145年,石碑的发现对于研究清代冀南地区社会治安、家风民俗、道德规范等提供了文物参考。 该石碑通体青石质地,高约1.2米、宽约0.6米、厚约0.15米。碑身保存完好,正面书文,字体为小楷,字迹清晰工整,碑文170余字。碑额上书“规矩碑”,两侧书有“制定罚规存古风”大字,碑文用乡规民...
近日,英国考古学家在东苏塞克斯黑斯廷发现了至少由7种恐龙留下的超过85个保存完好的恐龙脚印,这些脚印距今超过1亿年。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研究人员称这是英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最详细的白垩纪化石。 据悉,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4年至2018年期间在黑斯廷斯附近的悬崖上发些了这些足迹,足迹的尺寸在2厘米到60厘米之间。
近些年来,为西方人所珍藏的外销画,日渐回流,成为研究广州历史风貌的珍贵资料。 十年前,国际罕见、国内唯一的巨幅外销油画——《广州港全景图》在历经了一个半世纪的“环游世界”后,从海外完好无损地“回家”,永久入藏广东省博物馆。 这一堪称清代珠江版“清明上河图”的油画,描绘了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海珠炮台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珠江北岸的广阔风景,是当时中国其他城市罕见的图像记载,也代表...
12月15日,苏州博物馆“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特展之三“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正式与观众见面。清代中后期,苏州是收藏家汇聚之地。其中,尤以郡中几大家族最为著名,涌现出一批收藏家,他们对中国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文房的蒐集与鉴赏,既代表了传统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苏州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此次“攀古奕世——苏州潘氏的收藏”亦分上、下两期,将于2019年1月28日换展,持续至2019年3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