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遗产编号 ⅳ―25 所属地区 河南·焦作·沁阳市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河南省沁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一、 简要描述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
遗产编号 ⅳ―27 所属地区 河南·周口 遗产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 申报日期 2006 一、 简要描述 越调是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主要流行于河南省的南部、东部,以及湖北省的西北地区、陕西省的东南部分、安徽省西北的一部分、山西省的东南和河北省的南部的部分地区。越调因为它的主要演奏乐器是"象鼻四弦",所以旧时又称"四股弦". ...
遗产编号 ⅳ―28 所属地区 辽宁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辽宁省沈阳市 申报日期 2006 一、简要描述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
7月17日,学生们在沧县文化馆木板大鼓传习所内学唱沧州木板大鼓。沧州木板大鼓是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独有的曲艺形式,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开始,河北省沧县成立木板大鼓艺术传习所,并在暑假期间开办免费培训班,招收木板大鼓小演员,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遗产编号 ⅳ-11 所属地区 湖北·十堰·郧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郧县 申报日期 2007 郧阳花鼓戏,戏曲剧种。 流行于湖北西北部郧县、郧西、均县、房县等地。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兼唱丝弦伴奏的琴子戏和锣鼓伴奏的八岔戏、八岔,俗称“二棚子戏”。声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类。琴子戏源于梁山调,多唱本戏;八岔戏系襄阳花鼓与当地灯歌、小调演变而成,多唱...
遗产编号 ⅳ-13 所属地区 湖北·宜昌·五峰自治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五峰自治县 申报日期 2007 柳子戏早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沈德符(1578-1642)在《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流行。嘉靖...
遗产编号 ⅳ-1 所属地区 湖北·宜昌·五峰自治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鹤峰县、恩施 申报日期 2007 傩戏(拼音:nuóxì),也称为傩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约在元明时由古代傩仪发展而成。初是以歌舞演故事,待到钟馗形象在傩仪中出现,傩戏才应运而生。钟馗打鬼的故事始见于唐人传奇志怪小说集《逸史》,戏曲里的钟馗形象即从小说移植而来,演钟馗3次进...
遗产编号 ⅳ-12 所属地区 湖北·黄岗·武穴市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武穴市 申报日期 2007 流行地区 文曲戏是流行于赣、鄂、皖三省边界的一个有名剧种,以其清新婉约而引人入胜。 “坐唱” 文曲戏的前身是“坐唱”。这种“坐唱”在江西的九江、瑞昌、都昌、湖口叫做“文词调儿”、“曲子”;湖北黄梅、广济叫做“调儿”、“曲子”;安徽的东至...
遗产编号 ⅳ-8 所属地区 湖北·咸宁·崇阳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崇阳县 申报日期 2007 提琴戏是通城、崇阳农村人民最感亲切的“家乡戏”。据传,由临湘花鼓(今岳阳花鼓)流传过来而形成,最梁山调腔系的支脉。主腔用“嗡琴”伴奏,这们为了和本地的花鼓戏打锣腔区别开来,称其为“提琴戏”,这个名称在清末时已经有了。 约1885年到1889年间,有湖...
遗产编号 ⅳ-7 所属地区 湖北·随州·曾都区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曾都区 申报日期 2007 随州花鼓戏早期叫“地花鼓”、“花鼓子”、“花鼓戏”,系随州地方剧种,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其演唱声腔分为 “蛮调”、“?u调”、“梁山调”、“彩调”四大调式。主要活动在随州地区和相邻的钟祥、京山、枣阳、襄樊、应山及河南省桐柏县、信阳等地。上世纪三十年代...
遗产编号 ⅳ-14 所属地区 湖北·恩施州·巴东县 遗产级别 省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巴东县 申报日期 2007 三峡土家巴人能歌善舞,戏曲剧目繁如星辰,备受人们青睐的地方经典剧种当数巴东堂戏,被各界专家誉为“三峡戏曲一奇葩”。 巴东堂戏始于唐 巴东堂戏因最初多以民家堂屋为演出场所而得名,因其演出空间窄小,仅能碎步而舞,亦称之为“踩堂戏”,又称花鼓戏、...
遗产编号 bjⅳ-1 所属地区 北京·西城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市艺术研究所 申报日期 2006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他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至明万历年间,其流布区域便从苏州逐步扩展到全...
遗产编号 bjⅳ-3 所属地区 北京·朝阳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市文化局 申报日期 2006 源于山陕梆子腔,清代先后传入北京、直隶、天津等地,逐渐演变,直至清道光年间形成,流行于冀、津、京、以及鲁、豫、晋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曾称“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等,直到一九五二年才定名河北梆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高腔、京剧的影...
遗产编号 bjⅳ-4 所属地区 北京·大兴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大兴区文委 申报日期 2006 “诗赋弦”是目前仅存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地方民间小戏。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中国曲艺志》、《大兴县志》等书记载,“诗赋弦”创始于1880年曾经产生上百个剧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剧目和民间杂区小调的音乐特色。诗赋弦是在“十不闲”莲花...
遗产编号 bjⅳ-5 所属地区 北京·门头沟区 遗产级别 市级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申报人/单位 门头沟区文委 申报日期 2006 柏峪村位于门头沟区,地处北京西山,岭峻水美,各类文化集聚于此,多种戏曲蔓延于村里乡间。柏峪村就是有代表性的村庄之一,古老独特的燕歌戏在此传承下来。柏峪村曾有过的戏曲有:柏峪燕歌戏、河北老调、山陕梆子、蹦蹦戏等,其中,燕歌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最高。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